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3-16页 |
| 第2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 ·证券监管及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 | 第16-18页 |
| ·证券监管的概念 | 第16页 |
| ·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6-18页 |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 ·信息失灵理论 | 第19-20页 |
|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 | 第20-21页 |
| ·博弈论 | 第21-22页 |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内容 | 第22-23页 |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原则 | 第23-26页 |
| ·“三公”原则 | 第23-24页 |
| ·投资者保护原则 | 第24-25页 |
| ·效率与效益原则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监管机制现状 | 第27-35页 |
|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 第27-29页 |
| ·信息披露不真实 | 第27页 |
| ·信息披露不及时 | 第27-28页 |
| ·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28-29页 |
| ·我国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现状 | 第29-34页 |
| ·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法规 | 第29-30页 |
| ·监管部门的职权设置 | 第30-32页 |
| ·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情况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5-44页 |
| ·“银广夏”事件 | 第35-36页 |
| ·“科龙电器”事件 | 第36-37页 |
| ·“杭萧钢构”事件 | 第37-39页 |
| ·我国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3页 |
| ·处罚力度不够 | 第39-41页 |
| ·监管法律不完善 | 第41-42页 |
| ·监管效率不高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规范 | 第44-52页 |
|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 第44-46页 |
| ·加大对违规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 第44-45页 |
| ·实行“累进式”处罚 | 第45-46页 |
| ·完善投资者民事赔偿机制 | 第46-48页 |
| ·加强监管部门联合监管 | 第48-49页 |
| ·加强证券交易所的调查权 | 第48-49页 |
| ·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权 | 第49页 |
| ·提高社会对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 | 第49-51页 |
| ·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 | 第49-50页 |
| ·加强社会外部监督作用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