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半导体技术论文--发光器件论文

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内部连接层的界面电子结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引言第11-12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程第12-16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史第12-13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产业化现状第13-16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原理第16-28页
     ·器件发光原理及理论模型第16-18页
     ·激发态能量转移和载流子传输理论第18-20页
     ·OLED 器件结构第20-23页
     ·器件的主要材料第23-24页
     ·器件的制备技术第24-25页
     ·器件的重要参数第25-28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待需解决的问题第28页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8-30页
第二章 半导体界面电子结构及实验技术第30-39页
   ·叠层OLED 器件的发展第30-31页
   ·叠层器件内部连接层结构和材料第31-32页
   ·有机半导体界面电子结构与能级排布第32-35页
     ·界面电子能级的基本概念第32-33页
     ·真空能级的定义第33-34页
     ·能带的弯曲第34-35页
   ·相关实验技术第35-39页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光电子能谱第35-37页
     ·样品制备及测试第37-38页
     ·器件制备及表征第38-39页
第三章 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WO_3的内部连接层界面电子结构第39-49页
   ·引言第39-40页
   ·基于WO_3 内部连接层界面电子结构第40-45页
     ·NPB/WO_3/Mg:Alq_3 界面第42页
     ·NPB/WO_3/Alq_3 界面第42-44页
     ·NPB/Mg:Alq_3 界面第44页
     ·NPB/Alq_3 界面第44-45页
   ·基于WO_3 内部连接层界面能级排布第45-47页
   ·器件性能分析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MoO_3的内部连接层界面电子结构第49-67页
   ·引言第49-50页
   ·以Bphen 为ETL 的基于MoO_3 内部连接层界面电子结构第50-57页
     ·NPB/MoO_3/Mg:Bphen/Bphen 界面第50-54页
     ·NPB/MoO_3/Bphen 界面第54-55页
     ·NPB/Mg:Bphen 界面第55-56页
     ·NPB/Bphen 界面第56-57页
   ·以Bphen 为ETL 的基于MoO_3 内部连接层界面能级排布第57-60页
   ·以Alq_3 为ETL 的基于MoO_3 内部连接层界面电子结构第60-63页
     ·NPB/MoO_3/Mg:Alq_3/Alq_3 界面第62页
     ·NPB/MoO_3/Alq_3 界面第62-63页
   ·以Alq_3 为ETL 的基于MoO_3 内部连接层界面能级排布第63-64页
   ·器件性能分析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基于MoO_3双混合内部连接层的界面电子结构第67-72页
   ·引言第67-68页
   ·MoO_3:NPB/Cs_2CO_3:Bphen 界面电子结构及能级排布第68-70页
   ·MoO_3:NPB/MoO_3/Cs_2CO_3:Bphen 界面电子结构及能级排布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内部连接层电荷产生机理及模型第72-77页
   ·引言第72页
   ·基于内部连接层倒置器件的I-V 特性第72-73页
   ·基于内部连接层器件的电容特性第73-75页
   ·内部连接层电荷产生注入模型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叠层太阳能电池中间电极中的应用第77-83页
   ·引言第77页
   ·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第77-78页
   ·基于MoO_3 中间电极的界面电子结构及能级排布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83-86页
   ·全文总结第83-85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制备与研究
下一篇:SMT贴片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调试以及协调控制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