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赤霉菌和赤霉毒素 | 第11-13页 |
·小麦主要赤霉病菌的种类和分布 | 第11页 |
·小麦赤霉病菌毒素的种类 | 第11-12页 |
·赤霉菌株的产毒能力和致病性 | 第12页 |
·赤霉病菌的培养、毒素提取和检测 | 第12页 |
·赤霉菌毒素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细胞工程育种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赤霉病抗性的毒素鉴定和种子活力 | 第13-20页 |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类型和主要鉴定方法 | 第13-14页 |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类型 | 第13页 |
·小麦抗赤霉病抗性鉴定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赤霉菌毒素的生物活性及致病机制 | 第14-16页 |
·赤霉菌毒素对小麦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抑制和伤害 | 第14页 |
·赤霉菌侵染寄主细胞释放赤霉菌毒素到寄主组织的证据 | 第14页 |
·DON对植物体内电解质和营养物质运输的调节作用 | 第14页 |
·DON对小麦具有类生长激素活性 | 第14-15页 |
·毒素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15页 |
·抗性品种可能存在降解毒素的酶,脱毒可能是小麦重要的抗赤霉病机制 | 第15页 |
·赤霉菌毒素对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的影响 | 第15-16页 |
·赤霉毒素对小麦组织中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16页 |
·用赤霉菌毒素鉴定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的方法 | 第16-18页 |
·胚根、胚芽抑制率的测定 | 第16页 |
·黄化芽鞘鉴定法 | 第16-17页 |
·离体穗的测定 | 第17页 |
·单花滴注法测定 | 第17页 |
·细胞渗透性及K~+的渗漏量的测定 | 第17-18页 |
·叶肉原生质体活力测定法 | 第18页 |
·种子活力与毒素鉴定 | 第18-20页 |
·种子活力的概念 | 第18页 |
·种子活力的形成和变化 | 第18-19页 |
·种子活力与萌发 | 第19页 |
·种子活力与抗逆性 | 第19页 |
·种子活力的常用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小麦抗赤霉病诱变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 | 第20-29页 |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展概况 | 第20-21页 |
·小麦抗赤霉病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诱变育种概述 | 第21-22页 |
·γ射线诱变育种 | 第22页 |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 第22-23页 |
·诱变育种展望 | 第23页 |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体系的建立 | 第24页 |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毒素筛选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4页 |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毒素筛选体系的一般过程 | 第24-26页 |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成就、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26-27页 |
·SSR分子标记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7-28页 |
·SSR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突变体 | 第28-29页 |
2 引言 | 第29-31页 |
3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毒素鉴定 | 第31-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6页 |
·赤霉菌的培养和赤霉菌粗毒素的提取 | 第31页 |
·幼苗生长抑制率测定 | 第31-32页 |
·黄化芽鞘抑制率测定 | 第32页 |
·幼根细胞渗透性测定 | 第32-3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34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SOD、POD和CAT同工酶电泳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51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苗生长指标抑制率的影响 | 第36-42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黄化芽鞘抑制率的影响 | 第42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不同处理时间和方式对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对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 | 第45页 |
·赤霉毒素对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赤霉菌粗毒素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SOD、POD和CAT同工酶谱带的影响 | 第48-51页 |
·讨论 | 第51-55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幼苗生长指标的抑制率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 第51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黄化芽鞘抑制率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 第51-52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 第52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 第52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 第52-53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 第53-54页 |
·赤霉菌粗毒素对SOD、POD和CAT的同工酶影响 | 第54-55页 |
4 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 | 第55-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物理诱变处理 | 第55页 |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与筛选抗赤霉病突变体 | 第55页 |
·辐射诱变和幼胚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与筛选抗病突变体 | 第55-56页 |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获得的抗病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 第56-57页 |
·PCR反应的主要试剂 | 第56页 |
·D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56页 |
·SSR中PCR反应体系的优化选择 | 第56-57页 |
·抗病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M_2代初步鉴定结果 | 第57页 |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M_3代抗病性鉴定和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 | 第57-61页 |
·PCR体系的优化 | 第61-62页 |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获得的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 第62-63页 |
·辐射诱变和幼胚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与筛选抗病突变体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