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第16-20页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16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16-18页 |
(一) 政企分开阶段(1978年-1988年) | 第17页 |
(二) 政资分开探索阶段(1988年-2002年) | 第17-18页 |
(三) 政资分开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 | 第18页 |
三、国资委建立过程和职能定位变化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资委职能履行的主要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8页 |
一、国资委成立来的主要实践和成效 | 第20-21页 |
二、国资法实施前国资委职能履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25页 |
(一) 职能定位模糊 | 第21-23页 |
(二) 行政色彩浓厚 | 第23-24页 |
(三)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 第24页 |
(四) 企业法人财产权难以落实 | 第24-25页 |
三、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企业国资法》的创新和突破 | 第28-34页 |
一、《企业国资法》的立法过程及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二、《企业国资法》的创新和突破 | 第29-31页 |
(一) 确立了国资委"纯粹"出资人的法律地位 | 第29-30页 |
(二) 多层面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 第30页 |
(三) 明确规定了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的内容 | 第30页 |
(四) 正式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 第30-31页 |
(五) 注重对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 | 第31页 |
三、《企业国资法》的局限和不足 | 第31-34页 |
(一) 立法范围偏窄 | 第31-32页 |
(二) 对目前大量政府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现状的妥协 | 第32页 |
(三) 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执行缺陷 | 第32页 |
(四) 部分立法规定过于原则化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企业国资法》框架下的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分析 | 第34-46页 |
一、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经验借鉴 | 第34-37页 |
(一) 集权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 第34页 |
(二) 分权与集权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三) 分权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 第35-36页 |
(四)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36-37页 |
二、《企业国资法》框架下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框架设计 | 第37-38页 |
(一) 职能定位:纯粹出资人 | 第37页 |
(二) 组织属性:特殊法定机构 | 第37页 |
(三) 运作范围:有限的出资人权利 | 第37-38页 |
(四) 运作方式:产权管理方式 | 第38页 |
(五) 组织文化:出资人利益为导向的投资组织文化 | 第38页 |
三、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 第38-41页 |
(一) 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部分职能尚未完全落实 | 第38-39页 |
(二) 国资委履行出资入职责的平台有待完善建设 | 第39-40页 |
(三) 国资委的出资人职能与行政监管职能边界较难界定 | 第40页 |
(四) 国资委原有公共管理和行政监管职能尚未明确承接主体 | 第40-41页 |
四、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路径探索 | 第41-46页 |
(一) 依法处理职能交叉,剥离监管者职能 | 第41-42页 |
(二) 推进出资人职能到位,强化出资人能力 | 第42-44页 |
(三)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