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

试论《企业国资法》和国资委的职能定位转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8-16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9页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三、相关概念第10-12页
 四、研究综述第12-13页
 五、理论基础第13-15页
 六、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第16-20页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16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第16-18页
  (一) 政企分开阶段(1978年-1988年)第17页
  (二) 政资分开探索阶段(1988年-2002年)第17-18页
  (三) 政资分开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第18页
 三、国资委建立过程和职能定位变化第18-20页
第二章 国资委职能履行的主要实践及存在的问题第20-28页
 一、国资委成立来的主要实践和成效第20-21页
 二、国资法实施前国资委职能履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1-25页
  (一) 职能定位模糊第21-23页
  (二) 行政色彩浓厚第23-24页
  (三)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第24页
  (四) 企业法人财产权难以落实第24-25页
 三、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的必要性第25-28页
第三章 《企业国资法》的创新和突破第28-34页
 一、《企业国资法》的立法过程及主要内容第28-29页
 二、《企业国资法》的创新和突破第29-31页
  (一) 确立了国资委"纯粹"出资人的法律地位第29-30页
  (二) 多层面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第30页
  (三) 明确规定了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的内容第30页
  (四) 正式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第30-31页
  (五) 注重对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第31页
 三、《企业国资法》的局限和不足第31-34页
  (一) 立法范围偏窄第31-32页
  (二) 对目前大量政府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现状的妥协第32页
  (三) 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执行缺陷第32页
  (四) 部分立法规定过于原则化第32-34页
第四章 《企业国资法》框架下的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分析第34-46页
 一、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经验借鉴第34-37页
  (一) 集权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第34页
  (二) 分权与集权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第34-35页
  (三) 分权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第35-36页
  (四)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可供借鉴的经验第36-37页
 二、《企业国资法》框架下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框架设计第37-38页
  (一) 职能定位:纯粹出资人第37页
  (二) 组织属性:特殊法定机构第37页
  (三) 运作范围:有限的出资人权利第37-38页
  (四) 运作方式:产权管理方式第38页
  (五) 组织文化:出资人利益为导向的投资组织文化第38页
 三、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第38-41页
  (一) 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部分职能尚未完全落实第38-39页
  (二) 国资委履行出资入职责的平台有待完善建设第39-40页
  (三) 国资委的出资人职能与行政监管职能边界较难界定第40页
  (四) 国资委原有公共管理和行政监管职能尚未明确承接主体第40-41页
 四、国资委职能定位转型路径探索第41-46页
  (一) 依法处理职能交叉,剥离监管者职能第41-42页
  (二) 推进出资人职能到位,强化出资人能力第42-44页
  (三)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第44-46页
结束语第46-47页
注释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涉检信访工作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浦东新区检察院为例
下一篇: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法制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