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36页 |
一、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2-17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7页 |
三、论文研究方案 | 第27-36页 |
第一章 地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 第36-120页 |
第一节 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 | 第36-46页 |
一 外交战略及其层次性 | 第36-43页 |
二 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地区战略的定义与内涵 | 第46-67页 |
一 地区战略的定义与分类 | 第47-53页 |
二 地区战略的要素 | 第53-67页 |
第三节 地区战略的决策分析 | 第67-102页 |
一 外交决策理论分析 | 第67-73页 |
二 地区战略环境分析 | 第73-78页 |
三 地区战略竞争对手分析 | 第78-85页 |
四 地区战略判断 | 第85-88页 |
五 地区战略决策 | 第88-93页 |
六 地区战略评估 | 第93-99页 |
七 地区战略实施 | 第99-102页 |
第四节 影响地区战略的主要变量 | 第102-118页 |
一 地区权力结构 | 第103-105页 |
二 地区国际机制 | 第105页 |
三 国家利益 | 第105-107页 |
四 地缘因素 | 第107-108页 |
五 意识形态 | 第108-109页 |
六 历史记忆 | 第109-110页 |
七 战略文化传统 | 第110-115页 |
八 国内政治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二章 地区战略的理论支撑 | 第120-158页 |
第一节 地缘政治理论取向 | 第120-132页 |
一 地缘政治因素 | 第122-125页 |
二 地缘经济因素 | 第125-128页 |
三 地缘文化因素 | 第128-132页 |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理论取向 | 第132-136页 |
一 国际关系的一体化理论概述 | 第133-135页 |
二 一体化理论对国家地区战略的指导意义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地区主义理论取向 | 第136-156页 |
一 传统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 | 第137-143页 |
二 开放地区主义 | 第143-150页 |
三 开放地区主义对地区战略的理论指导 | 第150-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地区战略分析 | 第158-187页 |
第一节 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战略对东亚外交的影响 | 第158-163页 |
一 “一边倒”外交战略选择对中国东亚外交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二 “两个拳头打人”战略阶段的中国东亚外交 | 第159-161页 |
三 “一条线”及“三个世界”战略构想影响下的东亚外交 | 第161-162页 |
四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视角下的东亚外交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地区战略追求 | 第163-175页 |
一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战略环境分析 | 第164-168页 |
二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国家利益需求分析 | 第168-170页 |
三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思想的提出及官方表述 | 第170-175页 |
第三节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战略追求的内涵与评估 | 第175-185页 |
一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政策目标分析 | 第175-178页 |
二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思想内涵 | 第178-181页 |
三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政策实施 | 第181-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187页 |
第四章 21 世纪初中国的东亚区域合作战略 | 第187-220页 |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东亚地区战略环境分析 | 第187-192页 |
一 地区战略环境的新变化 | 第188-191页 |
二 实施新的地区战略的必要性 | 第191-192页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内涵 | 第192-197页 |
一 睦邻区域合作战略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 第192-194页 |
二 睦邻区域合作战略内涵的解读与分析 | 第194-197页 |
第三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主要支柱 | 第197-203页 |
一 积极参与“10+3”框架下的东亚区域合作 | 第197-198页 |
二 中国和东盟的“10+1”合作机制 | 第198-200页 |
三 深化中日韩合作 | 第200-202页 |
四 积极参与东亚峰会 | 第202-203页 |
第四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具体实施 | 第203-212页 |
一 “睦邻”外交——政治上互谅互信、和睦共处 | 第204-205页 |
二 “富邻”外交——经济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 第205-208页 |
三 “安邻”外交——安全上增强互信,注重安全合作 | 第208-212页 |
第五节 影响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因素分析 | 第212-215页 |
一 与地区内某些国家在国家利益上的困境和冲突 | 第213-214页 |
二 领土争端 | 第214页 |
三 美国因素 | 第214-215页 |
四 中国国家实力 | 第215页 |
第六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实施的战略意义 | 第215-218页 |
本章小结 | 第218-220页 |
第五章 新时期东亚一体化战略初探 | 第220-289页 |
第一节 当前东亚战略环境分析 | 第220-230页 |
一 当前东亚战略形势纷繁复杂 | 第220-227页 |
二 美国高调介入东亚事务 | 第227-230页 |
第二节 当前东亚主要国家的东亚地区战略比较 | 第230-244页 |
一 美国的东亚地区战略 | 第231-235页 |
二 日本的东亚地区战略 | 第235-239页 |
三 韩国的东亚地区战略 | 第239-241页 |
四 俄罗斯的东亚地区战略 | 第241-243页 |
五 东盟的东亚地区战略 | 第243-244页 |
第三节 中国东亚战略选择的SWOT 分析 | 第244-255页 |
一 战略优势 | 第244-246页 |
二 战略劣势 | 第246-249页 |
三 战略机遇 | 第249-251页 |
四 战略威胁 | 第251-252页 |
五 SWOT 组合分析 | 第252-255页 |
第四节 新形势下中国东亚战略的内涵 | 第255-276页 |
一 未来中国东亚战略的理论指导 | 第256-263页 |
二 新形势下中国的东亚战略目标 | 第263-267页 |
三 未来中国东亚战略的战略部署 | 第267-273页 |
四 战略路径和战略手段 | 第273-276页 |
第五节 开放性东亚共同体展望 | 第276-287页 |
一 东盟共同体及东亚共同体构想 | 第276-280页 |
二 建立开放性东亚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 第280-281页 |
三 开放性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 第281-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287-289页 |
结论 | 第28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