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杂种优势及其基础的研究 | 第12-20页 |
·杂种优势现象的发现及其利用 | 第12-13页 |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13-16页 |
·杂种优势的基因表达研究 | 第16-19页 |
·杂种优势的表观遗传研究 | 第19-20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0-31页 |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21-26页 |
·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6-31页 |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汕优63及其亲本成熟胚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3-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主要生化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胚蛋白质的IPG-DALTA双向电泳 | 第37-39页 |
·不同栽培年份和产地的汕优63胚蛋白质组电泳结果比较 | 第39-40页 |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胚蛋白质组电泳结果比较 | 第40-42页 |
·胚差异蛋白质点的MALDI-TOF-MS分析与鉴定 | 第42-46页 |
·讨论 | 第46-52页 |
·样品制备 | 第46页 |
·凝胶显色 | 第46-47页 |
·杂种胚蛋白质组分析与蛋白质鉴定 | 第47-50页 |
·杂种胚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汕优63及其亲本苗期叶片蛋白质组DIGE分析 | 第53-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植物材料 | 第53页 |
·主要生化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75页 |
·水稻幼苗地上部性状观察 | 第58-59页 |
·叶片蛋白质的提取及IPG-DALTA双向预电泳 | 第59-63页 |
·汕优63及其亲本叶蛋白质组DIGE分析 | 第63-68页 |
·叶差异蛋白质点的MALDI-TOF-MS分析与鉴定 | 第68-75页 |
·讨论 | 第75-81页 |
·汕优63组合苗期第3叶叶面积性状的超亲优势与乘数效应 | 第75页 |
·汕优63组合的叶片蛋白质组的DIGE分析。 | 第75-78页 |
·差异蛋白质点与杂种优势。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汕优63及其亲本根系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82-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植物材料 | 第8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82页 |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汕优63及其双亲根系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 | 第83-88页 |
·差异蛋白质MALDI-TOF-MS/MS鉴定 | 第88-92页 |
·讨论 | 第92-96页 |
·水稻根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 | 第92页 |
·汕优63及其双亲根系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 第92-93页 |
·双亲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从局部性状优势到整体杂种优势——关于杂种优势产生机制的一些观点 | 第97-106页 |
·显性、超显性等遗传机制以及基因的非加性表达等可以解释局部性状的优势,局部性状的优势是杂种优势产生的必要条件 | 第97-99页 |
·乘数关系与乘数效应对杂种优势形成有重要作用 | 第99-103页 |
·乘数关系是局部性状在整体水平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 第99-101页 |
·乘数效应及其研究概况 | 第101-102页 |
·乘数关系与乘数效应对杂种优势的产生均有重要作用 | 第102-103页 |
·一些与杂交水稻高产育种工作有关的推论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