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 | 第8-10页 |
一、案情介绍 | 第8-9页 |
二、争议焦点 | 第9-10页 |
第二部分 相关争议评析及本案的认定 | 第10-28页 |
一、寻衅滋事行为是否局限于公共场所 | 第10-14页 |
1. 决定本罪犯罪场所的特征与属性的因素 | 第10-13页 |
2. 对本案因“犯罪场所”所引起的定性争议的认定 | 第13-14页 |
二、本罪的对象是否具有任意性 | 第14-18页 |
1. 寻衅滋事罪犯罪对象的属性及认定方法 | 第14-17页 |
2. 对本案犯罪对象“特定”与否的认定 | 第17-18页 |
三、关于引起寻衅滋事行为原因的理解 | 第18-21页 |
1. 本罪犯罪原因的正确理解及分类 | 第18-20页 |
2. 对本案犯罪原因的认定 | 第20-21页 |
四、何为寻衅滋事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 | 第21-23页 |
1. 我国法律、法规对青少年寻衅滋事行为的规定 | 第21-23页 |
2. 对本案的犯罪情节、从宽情节的认定 | 第23页 |
五、本案的司法认定 | 第23-28页 |
1. 相关区分“随意殴打、强拿硬要”行为与抢劫等犯罪行为的理论 | 第23-26页 |
2. 对本案的认定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本案认定问题带来的启示 | 第28-32页 |
一、本案给司法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28-29页 |
二、本案给立法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29-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感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