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3页 |
一、前人研究概略 | 第10-12页 |
二、本文的立意、研究方法、思路及框架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邓以蛰的生平与美学著述 | 第13-15页 |
一、邓以蛰的生平 | 第13-14页 |
二、主要美学著述及其深远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邓以蛰美学的总体风貌和突出贡献 | 第15-20页 |
一、总体风貌 | 第15-18页 |
二、邓以蛰美学的突出贡献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邓以蛰的艺术史论——邓以蛰绘画美学思想体系 | 第20-46页 |
第一节 邓以蛰的艺术观 | 第20-28页 |
一、艺术是一种超出自然的绝对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现 | 第20-25页 |
二、关于民众的艺术 | 第25-28页 |
第二节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体→形→意” | 第28-39页 |
一、艺术之“体”—绘画艺术的起源 | 第28-31页 |
二、艺术之“形”—绘画艺术的成熟与独立 | 第31-33页 |
三、艺术之“意”—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 第33-36页 |
四、汉代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 第36-39页 |
第三节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生动→神→意境(气韵生动)” | 第39-46页 |
一、“生动” | 第39-40页 |
二、“神” | 第40-41页 |
三、意境(气韵生动) | 第41-46页 |
第三章 邓以蛰美学的最大成就与贡献——“六法”新释及“气韵生动”新释 | 第46-70页 |
第一节 邓以蛰“六法”新释 | 第47-54页 |
一、关于随类赋彩 | 第47-48页 |
二、关于应物象形 | 第48-49页 |
三、关于骨法用笔 | 第49-52页 |
四、关于传摹移写 | 第52-53页 |
五、关于经营位置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邓以蛰“气韵生动”新释 | 第54-70页 |
一、气韵生动的内涵 | 第54-59页 |
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 | 第59-63页 |
三、气韵生动与艺术的关系 | 第63-67页 |
四、气韵生动的创造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