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古建筑特殊构件雀替、生起和侧脚的受力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第8-9页 |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 第9-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2 古建筑模数简介及木材的基本特性 | 第18-26页 |
·古建筑模数 | 第18-21页 |
·宋代的“材份制” | 第18-20页 |
·清代的“斗口” | 第20-21页 |
·木材的基本特性 | 第21-26页 |
·正交各向异性 | 第21-22页 |
·木材的力学性质 | 第22-26页 |
3 雀替受力分析 | 第26-38页 |
·雀替简介 | 第26-29页 |
·雀替的演变 | 第26-27页 |
·雀替的功能 | 第27页 |
·雀替的种类 | 第27-29页 |
·雀替静力分析 | 第29-33页 |
·雀替卷杀的力学意义 | 第30-31页 |
·弯、剪承载力 | 第31-33页 |
·承压承载力 | 第33页 |
·大雀替静力分析 | 第33-34页 |
·雀替在梁柱节点连接模型中的简化 | 第34-35页 |
·雀替对梁柱节点抗弯、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35-38页 |
4 侧脚、生起受力分析 | 第38-50页 |
·侧脚简介 | 第38-41页 |
·明清以前柱的侧脚 | 第39-40页 |
·明清时期柱的侧脚 | 第40-41页 |
·生起简介 | 第41-42页 |
·侧脚和生起消失的原因 | 第42-44页 |
·侧脚受力分析 | 第44-47页 |
·侧脚静力分析 | 第44-46页 |
·侧脚的抗震作用 | 第46-47页 |
·生起受力分析 | 第47-50页 |
5 侧脚、生起有限元动力分析 | 第50-6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殿堂地盘分槽的确定 | 第50页 |
·七檩殿堂各构件尺寸的取值 | 第50页 |
·Ansys 单元的选取 | 第50-51页 |
·榫卯连接 | 第51-52页 |
·阻尼比的取值 | 第52页 |
·模态分析 | 第52-55页 |
·模态分析理论 | 第52-5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地震响应分析 | 第55-68页 |
·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理论 | 第55页 |
·Ansys 地震响应分析设置 | 第55页 |
·有侧脚体系与无侧脚体系地震响应分析 | 第55-62页 |
·有生起体系与无生起体系地震响应分析 | 第62-6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