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与价值意义 | 第11-14页 |
·课题来源及题目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及现状 | 第14-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1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1-25页 |
·调研对象 | 第21-22页 |
·资料收集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2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概况及发展演变 | 第25-43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的范围界定与分类 | 第25-29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的范围界定 | 第25-28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的分类 | 第28-29页 |
·内蒙古晋风民居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9-32页 |
·时间较短、变化剧烈、蒙汉交融 | 第29-30页 |
·农牧碰撞、商业刺激、能者居之 | 第30-32页 |
·地缘耦合、血缘重组、家族瓦解 | 第32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发展阶段 | 第32-38页 |
·第一阶段(初创期)——横向迁移注重实用 | 第32-33页 |
·第二阶段(完善期)——自我调整地域适应 | 第33-34页 |
·第三阶段(定型期)——完善成型形成风格 | 第34-36页 |
·第四阶段(转型期)——纵向演变现代转型 | 第36-38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演化规律 | 第38-40页 |
·注重实用、地域适应、先减后加 | 第38-39页 |
·横向迁移、纵向演变、现代转型 | 第39页 |
·动态形成、整体发展、系统演进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3页 |
3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分类及现状 | 第43-77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分类 | 第43-44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现状 | 第44-51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农宅调研 | 第51-62页 |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村三道街金家大院 | 第51-54页 |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国崞巷11 号王家大院 | 第54-55页 |
·包头市壕赖沟村赵家大院 | 第55-57页 |
·包头市西北门外忠义和巷5 号白家大院 | 第57-60页 |
·包头市西北门外忠义和巷18 号院魏家大院 | 第60-62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商宅调研 | 第62-76页 |
·包头郭家巷6 号郭家大院 | 第62-68页 |
·包头召梁巷2 号曹家大院 | 第68-72页 |
·包头民生街32 号五进马家大院 | 第72-74页 |
·包头召拐子街15 号乔家车马大店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4 晋风农宅空间研究——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村为例 | 第77-91页 |
·概述 | 第77-81页 |
·区域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77-78页 |
·自然因素 | 第78-80页 |
·社会因素 | 第80-81页 |
·农宅聚落空间 | 第81-84页 |
·选址形态 | 第81-82页 |
·街道格局 | 第82-83页 |
·商会召庙 | 第83-84页 |
·景观空间 | 第84页 |
·农宅建筑空间 | 第84-89页 |
·院落布局 | 第85-86页 |
·建筑组合 | 第86-87页 |
·室内空间 | 第87-88页 |
·材料构造 | 第88页 |
·装饰色彩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5 晋风商宅空间研究——以包头市东河区北梁地区为例 | 第91-107页 |
·概述 | 第91-94页 |
·区域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91-92页 |
·自然因素 | 第92页 |
·社会因素 | 第92-94页 |
·商宅聚落空间 | 第94-100页 |
·选址形态 | 第94-96页 |
·街道格局 | 第96-98页 |
·商会召庙 | 第98-99页 |
·景观空间 | 第99-100页 |
·商宅建筑空间 | 第100-105页 |
·院落布局 | 第100-101页 |
·建筑组合 | 第101-102页 |
·室内空间 | 第102-103页 |
·材料构造 | 第103-104页 |
·细部装饰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6 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的空间及营造特点 | 第107-117页 |
·聚落空间 | 第107-108页 |
·院落空间 | 第108-109页 |
·院落的“农田化”,农田从原野走进院落 | 第108页 |
·院墙的降低与正房的抬高,防卫性降低,攀比性提高 | 第108-109页 |
·长短坡的自由搭配 | 第109页 |
·建筑空间 | 第109-112页 |
·拉长的正房 | 第109-110页 |
·“倒座”到“南房”的转型,院落中心分散到建筑空间中 | 第110-111页 |
·东西厢房的消失 | 第111页 |
·照壁的后退或消失 | 第111-112页 |
·装饰构件 | 第112-114页 |
·屋顶的角度与“鹌鹑式”屋顶的出现 | 第112页 |
·“飞子”的若隐若现 | 第112页 |
·精美的墀头等各种雕刻 | 第112-113页 |
·门洞的弧线化 | 第113-114页 |
·商宅大门的适当装饰与农宅大门的铁艺化 | 第114页 |
·民俗信仰 | 第114-116页 |
·民俗记忆的简化 | 第114-115页 |
·宗族信仰的内移与外迁 | 第115-116页 |
·传统的淡化 | 第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7 结语 | 第117-129页 |
·晋风生土农宅的改造与再利用 | 第117-119页 |
·生土建筑的优势 | 第117页 |
·内蒙古呼包地区发展生土建筑的优越 | 第117-118页 |
·内蒙古晋风生土农宅的改造及再利用 | 第118-119页 |
·晋风商宅的遗产保护与开发 | 第119-125页 |
·晋商民居的异地迁建——呼市归绥老城 | 第119-120页 |
·包头市东河区北梁地区改造开发保护的弊端与建议 | 第120-121页 |
·国内民居改造案例 | 第121-125页 |
·内蒙古晋风民居的发展与未来 | 第125-127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7页 |
图表附录 | 第137-146页 |
图片部分 | 第137-146页 |
表格部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