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丛刺对脑梗塞大鼠脑内MMP-9变化的影响
| 目录 | 第1-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综述 | 第9-24页 |
| 1.头穴针刺治疗脑梗塞的提出与发展 | 第9页 |
| 2.头穴针刺治疗脑梗塞的现状 | 第9-13页 |
| ·头部穴位的选择 | 第9-11页 |
| ·头穴针刺疗效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 ·头穴针刺的临床应用 | 第12-13页 |
| 3.现代医学对脑梗塞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脑循环及代谢的生理特点 | 第13-15页 |
| ·脑梗塞灶周围缺血半暗带 | 第15-16页 |
|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 | 第16-20页 |
| 4.头穴针刺治疗脑梗塞的机理 | 第20-24页 |
| ·中医论治机理 | 第20-21页 |
| ·西医研究机理 | 第21-24页 |
| 实验研究 | 第24-32页 |
| 1.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4-25页 |
| 2.实验处理方法 | 第25-28页 |
| ·动物模型制备 | 第25-26页 |
|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 ·取材 | 第26页 |
| ·HE染色 | 第26-27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 第27-28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 3.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 ·大鼠行为学评分 | 第28-29页 |
| ·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29页 |
| ·梗死灶周围细胞MMP-9的表达 | 第29-32页 |
| 讨论 | 第32-41页 |
| 1.脑梗塞实验模型制备 | 第32-34页 |
| ·用大鼠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优点 | 第32页 |
| ·线栓法制作MCAO大鼠模型的优缺点 | 第32-34页 |
| 2.行为学评价 | 第34页 |
| 3.MMP-9与脑梗塞关系 | 第34-41页 |
| ·MMP-9的生物学特性 | 第35-36页 |
| ·MMP-9与脑梗塞后血管源性脑水肿 | 第36-38页 |
| ·脑梗塞后MMP-9在脑内表达的细胞定位 | 第38页 |
| ·MMP-9在脑梗塞不同时相的变化 | 第38-39页 |
| ·MMP-9与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 | 第39页 |
| ·头穴丛刺与脑梗死灶周围MMP-9变化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附图 | 第49-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