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森林水文生态研究综述 | 第9-17页 |
| ·森林水文生态的历史概况 | 第9-11页 |
| ·森林植被对水文状况影响的研究 | 第11-16页 |
| ·森林水文生态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气候特点 | 第17页 |
| ·植被状况 | 第17-18页 |
| ·土壤类型 | 第18页 |
| ·水文特征 | 第18页 |
| 3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 第18-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 ·试验小区设置 | 第19-21页 |
| ·大气降水的观测 | 第21页 |
| ·林冠截留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森林凋落物持水性能的测定 | 第21-22页 |
| ·土壤持水性能的测定 | 第22-23页 |
| ·迳流小区设置及迳流量和泥沙量观测 | 第23页 |
|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23-2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54页 |
| ·流溪河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林冠层水文效应比较分析 | 第24-27页 |
| ·林冠层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24-25页 |
| ·林冠层截留率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25-27页 |
| ·降雨特征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 第27页 |
| ·流溪河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层的水文效应比较分析 | 第27-33页 |
| ·凋落物层的累积量 | 第27-28页 |
| ·凋落物层的持水性能 | 第28-29页 |
| ·凋落物层有效拦蓄量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凋落物层的持水过程及吸水速度 | 第30-33页 |
| ·流溪河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的水文效应 | 第33-35页 |
| ·土壤层有效蓄水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 ·土壤层入渗性能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 ·流溪河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迳流—产沙的影响 | 第35-44页 |
| ·流溪河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迳流—产沙量比较 | 第37-39页 |
| ·不同植被类型迳流小区迳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不同植被类型迳流小区产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40-41页 |
| ·不同植被类型迳流小区产沙量与迳流量的关系 | 第41-44页 |
| ·不同环境条件对迳流—产沙量的影响 | 第44-48页 |
| ·降雨强度对产流—产沙量的影响 | 第44页 |
| ·不同植被类型对迳流和泥沙的削减 | 第44-46页 |
| ·灰色关联法分析各因素对小流域迳流—产沙影响的分析 | 第46-48页 |
| ·流溪河水库库区的水文特征研究 | 第48-54页 |
| ·流溪河水库库区降雨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 ·流溪河水库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 ·流溪河水库入库流量~频率曲线分析 | 第51-53页 |
| ·流溪河水库库区雨洪过程线 | 第53-54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