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当代高校德育改革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一、后现代主义概述 | 第8-15页 |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 第8-10页 |
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 第8-9页 |
2、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 第9-10页 |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10-13页 |
1、反基础主义 | 第10-11页 |
2、反本质主义 | 第11-12页 |
3、反中心主义 | 第12页 |
4、反理性主义 | 第12-13页 |
(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价值 | 第13-15页 |
二、后现代主义与高校德育目标的优化 | 第15-24页 |
(一)高校德育目标优化的必要性 | 第15-19页 |
(二)后现代主义对优化高校德育目标的启示 | 第19-24页 |
1、德育目标应注重现实 | 第19-21页 |
2、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培养 | 第21页 |
3、注重学生品德的可持续发展 | 第21-24页 |
三、后现代主义与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 | 第24-30页 |
(一)高校德育内容的局限性 | 第24-26页 |
(二)后现代主义对调整高校德育内容的启示 | 第26-30页 |
1、回归生活世界 | 第27-28页 |
2、贴近学生实际 | 第28-30页 |
四、后现代主义与高校德育方法的改进 | 第30-36页 |
(一)高校德育方法的现状 | 第30-31页 |
(二)后现代主义对改进高校德育方法的启示 | 第31-36页 |
1、引导自主选择 | 第31-32页 |
2、突出"社会学习" | 第32-33页 |
3、尊重个体差异 | 第33-36页 |
五、后现代主义与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36-46页 |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对德育的影响 | 第36-40页 |
(二)后现代主义对构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 第40-46页 |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第40-42页 |
2、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 第4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