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城市适应状况研究--以南京市民工子弟学校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言第7-14页
 (一) 选题的由来及意义第7-8页
 (二) 研究现状评述第8-9页
 (三) 研究方法及过程和研究思路第9-10页
 (四) 主要概念界定第10-11页
 (五) 与本文有关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第11-14页
二、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城市适应现状实证分析第14-28页
 (一) 心理适应现状第14-17页
  1.归属感第15页
  2.自我认识第15-16页
  3.理想和愿望第16-17页
 (二) 人际关系适应的现状第17-20页
  1.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第17-18页
  2.与同学、朋友的关系第18-19页
  3.与老师的关系第19-20页
  4.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第20页
 (三) 城市生活方式适应的现状第20-23页
  1.居住环境第21-22页
  2.生活态度第22页
  3.生活技能第22-23页
  4.行为习惯第23页
 (四) 学习情况第23-28页
  1.学习成绩第24页
  2.学习目标第24-25页
  3.学习习惯第25页
  4.学习困难第25-26页
  5.学校适应第26-28页
三、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城市适应状况的可能影响因素分析第28-36页
 (一) 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视角第28页
 (二) 影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城市适应状况的家庭因素分析第28-31页
  1.亲子关系不和谐第29页
  2.教育期望过于理想化第29-30页
  3.家庭教养方式缺乏民主第30-31页
 (三) 影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城市适应状况的学校因素分析第31-33页
  1.民工子弟学校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第31-32页
  2.教师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知并内化行为规范第32-33页
  3.班集体缺乏凝聚力第33页
 (四) 影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城市适应状况的同辈群体因素分析第33-34页
 (五) 影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城市适应状况的大众传媒因素分析第34-36页
四、总结与思考第36-40页
 (一) 结论与讨论第36-37页
  1.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城市适应只是部分适应第36页
  2.本文局限及研究展望第36-37页
 (二) 对策与建议第37-40页
  1.加强家庭教育,增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与交流第37-38页
  2.给予民工子弟学校政策扶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第38页
  3.更新观念,加强立法,为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38-39页
  4.建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第43-46页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家长问卷)第46-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线性非稳态热耦合方程组解的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分进化免疫和聚类的RBF网络学习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