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Linux的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20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 ·组态软件概述 | 第8-14页 |
| ·组态软件的发展 | 第8-10页 |
| ·组态软件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 ·组态软件的体系结构 | 第11-14页 |
| ·工业以太网概述 | 第14-18页 |
| ·工业以太网的主要标准 | 第14-18页 |
| ·工业以太网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0-23页 |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20页 |
| ·系统包图 | 第20-21页 |
| ·通讯时序图 | 第21-22页 |
| ·读数据时序 | 第21-22页 |
| ·写数据时序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嵌入式Linux编程与下位机开发 | 第23-31页 |
| ·UCLINUX 的特点 | 第23页 |
| ·建立UCLINUX 的开发环境 | 第23-25页 |
| ·UCLINUX 内核的编译和加载运行 | 第25-26页 |
| ·uClinux 内核的编译 | 第25-26页 |
| ·uClinux 内核的加载运行 | 第26页 |
| ·下位机程序开发 | 第26-30页 |
| ·Linux 下的Socket 编程 | 第26-28页 |
| ·基于线程池模型的服务器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上位机开发 | 第31-50页 |
| ·驱动程序的设计和编写 | 第31-46页 |
| ·调度程序的运行机理 | 第31-34页 |
| ·设备描述文件Iodesc.txt 的编写 | 第34-36页 |
| ·Iodevui.dll 模块的开发 | 第36-37页 |
| ·Ioitemui.dll 模块的开发 | 第37-39页 |
| ·Ioapi.dll 模块的开发 | 第39-46页 |
| ·组态界面软件的开发 | 第46-49页 |
| ·主界面设计 | 第46页 |
| ·控制逻辑设计 | 第46-47页 |
| ·报警和曲线显示界面设计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CIP协议部分模拟 | 第50-64页 |
| ·CIP 网络概况 | 第50-51页 |
| ·CIP 协议概述 | 第51-54页 |
| ·报文 | 第51页 |
| ·面向连接 | 第51-52页 |
|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第52-53页 |
| ·通信模式 | 第53页 |
| ·I/O 数据触发方式 | 第53-54页 |
| ·CIP 对设备开发的支持 | 第54-55页 |
| ·通信模拟程序的设计 | 第55-62页 |
| ·总体设计 | 第55-58页 |
| ·系统开关模块设计 | 第58-59页 |
| ·基本命令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 第60-61页 |
| ·多播传输模块设计 | 第61-62页 |
| ·通信模拟程序的运行测试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