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 ·引言 | 第15-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 ·重阳木丛枝病的概况 | 第16-17页 |
| ·植原体的基因组与基因 | 第17页 |
| ·植原体的分类与分子鉴定 | 第17-19页 |
| ·分类鉴定历史 | 第17-18页 |
| ·分类鉴定现状 | 第18-19页 |
| ·植原体的分子变异 | 第19-21页 |
| ·生物遗传变异的存在及表现 | 第19-20页 |
| ·植原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变异 | 第20-21页 |
| ·植原体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异源双链迁移率分析 | 第21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片段分析 | 第21-22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22-23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3页 |
| ·克隆与测序 | 第23页 |
| ·生物芯片技术 | 第23-24页 |
| ·mRNA 差异显示 | 第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25-2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研究评述 | 第28-29页 |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1-42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研究 | 第31-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 ·植物材料与植原体株系 | 第31-32页 |
|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7页 |
| ·植原体 DNA 的提取 | 第32页 |
| ·植原体 DNA 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32-35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16S rDNA 的扩增 | 第33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23S rDNA 的扩增 | 第33-34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tuf 基因的扩增 | 第34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rp 基因的扩增 | 第34-35页 |
| ·植原体 PCR 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 第35-37页 |
| ·序列比较分析方法与软件 | 第37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与其它几种植原体的相关性研究 | 第37-42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RFLP 分析 23S rDNA | 第37-38页 |
| ·质粒 DNA 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38页 |
| ·几种植原体 folp 和 folk 基因的克隆 | 第38-39页 |
| ·质粒 DNA 的 Southern bloting 检测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79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 第42-62页 |
| ·植原体 DNA 提取方法的改进和 PCR 条件的优化 | 第42-45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16S rDNA 和 SR 的扩增、克隆及序列比对 | 第45-55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23S rDNA 的扩增、克隆及序列比对 | 第55-57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tuf 基因的扩增、克隆及序列比对 | 第57-59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 rp 基因的扩增、克隆及序列比对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与其它几种植原体的关系 | 第62-79页 |
| ·PCR 扩增 16S rDNA 检测几种植原体 | 第62-63页 |
| ·几种植原体 23S rDNA 的序列比较分析和 RFLP 分析 | 第63-65页 |
| ·几种植原体间 folp 和 folk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5-75页 |
| ·几种植原体间质粒 DNA 片段的扩增及 RFLP 分析 | 第75-76页 |
| ·质粒 DNA 的Southern bloting 检测结果 | 第76-77页 |
| ·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9-85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是属于榆树黄化组的新成员 | 第79页 |
| ·我国重阳木丛枝病的病原为单一植原体 | 第79-80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与 16SrV 组内植原体序列同源性较高 | 第80页 |
| ·不同地区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分离物在保守基因上未发现明显变异 | 第80-81页 |
| ·讨论 | 第81-83页 |
| ·重阳木丛枝病组织中的抑制物质 | 第81页 |
| ·植原体 G+C 含量 | 第81页 |
| ·重阳木丛枝病植原体与枣疯病植原体等同组植原体的关系 | 第81-82页 |
| ·重阳木丛枝病质粒 DNA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 附录 | 第94-101页 |
| 附录 A.重阳木丛枝病症状照片 | 第94-96页 |
| 附录 B.重阳木丛枝病、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等侵染病组织的组织培养照片 | 第96-97页 |
| 附录 C.苦楝丛枝病,假花生丛枝病及长豆丛枝病(暂定名)症状照片 | 第97-98页 |
| 附录 D.缩略词表 | 第98-100页 |
| 附录 E.氨基酸的简写符号 | 第100-101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