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艺文化与日本现代化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22页 |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3-15页 |
二、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15-18页 |
三、既往的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提要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工艺文化的概念及其变迁 | 第22-39页 |
一、工艺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22-23页 |
二、关于现代化与工艺文化 | 第23-25页 |
三、日本“工艺”概念的变迁及其意味 | 第25-39页 |
(一) 工艺与美术 | 第26-32页 |
1. “工艺”与“美术”的词语来历 | 第26-27页 |
2. 工艺与美术的一体化 | 第27-29页 |
3. 工艺与美术的分离 | 第29-30页 |
4. “纯正美术”与“优等工艺品” | 第30-32页 |
(二) 工艺与工业 | 第32-36页 |
1. 工艺与工业的一体化 | 第32-33页 |
2. 美术工业和美术工艺 | 第33-35页 |
3. 工艺美术与产业工艺 | 第35-36页 |
(三) 工艺与美术的再度重合 | 第36-39页 |
1. 多元化的工艺内涵 | 第36-37页 |
2. 美术与工艺的再次重合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工艺发展现状及脉络 | 第39-54页 |
一 从明治时代到二战结束前 | 第39-50页 |
1. 江户工艺与文明开化 | 第39-40页 |
2. 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与内国劝业博览会 | 第40-42页 |
3. 国粹之风中的工艺与美术 | 第42-44页 |
4. 工艺奖励制度的推行与实施 | 第44-45页 |
5. 坎坷起伏的产业工艺 | 第45-47页 |
6. 现代工艺的摇篮期 | 第47-49页 |
7. 形形色色的工艺运动和理论 | 第49-50页 |
二、战后的工艺 | 第50-54页 |
1. 产业工艺的复兴 | 第50-51页 |
2. 日本美术展览会的举办和各种团体的结成 | 第51-52页 |
3. 关于时代划分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日本工艺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第54-109页 |
一 文化特性与国民性 | 第54-60页 |
1. 日本文化的特性 | 第54-57页 |
2. 日本的国民性 | 第57-59页 |
3. “和魂外才”——拿来、融合、创新的诀窍 | 第59-60页 |
二、工艺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基础 | 第60-76页 |
(一) 文化财保护法 | 第60-70页 |
1. 文化遗产保护法令的滥觞和步履 | 第61-65页 |
2. 《文化财保护法》的基本内容 | 第65-70页 |
(二) 《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 | 第70-76页 |
1. “传产法”制定的背景 | 第70-71页 |
2. 传统工艺品的指定条件及发展现状 | 第71-73页 |
3. 关于“传产协会”的行政和职能 | 第73-76页 |
三、近代日本传统美术振兴的旗手 | 第76-86页 |
(一) 日本近代文化的恩人——费诺洛萨 | 第76-80页 |
1. 鉴画会与日本画 | 第76-78页 |
2. 关于“美术真说” | 第78-80页 |
(二) 日本近代美术的精神领袖——冈仓天心 | 第80-86页 |
1. 传奇生平 | 第80-82页 |
2. 艺术实践与教育思想的开拓者 | 第82-84页 |
3. 东方文化理想及其传播者 | 第84-86页 |
四、作为工艺文化本质的民艺学 | 第86-102页 |
(一) 民艺运动的展开 | 第87-94页 |
1. 柳宗悦其人 | 第87-88页 |
2. 民艺运动的出发点 | 第88-91页 |
3. 民艺运动的发起和日本民艺馆 | 第91-94页 |
(二) 民艺理论及其思想 | 第94-102页 |
1. “民艺”含义 | 第94-96页 |
2. 工艺的分类 | 第96-97页 |
3. 民艺的特色 | 第97-99页 |
4. 民艺的美及意义 | 第99-102页 |
五、作为工艺文化本体的民俗学 | 第102-109页 |
1. 民俗和工艺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2. 柳田国男与民俗学研究 | 第103-106页 |
3. 日本民俗文化的保护 | 第106-109页 |
第四章 工艺文化存在的方式及其反思 | 第109-153页 |
一 作为一种生产活力而存在 | 第109-129页 |
(一) 产业形态的多样性 | 第109-118页 |
1. 新型产业存在的背景 | 第109-110页 |
2. 作为现代生产的资源与活力 | 第110-113页 |
3. 个案研究——笠间烧的田野调查报告 | 第113-118页 |
(二) 工业化造物中人性含量的助剂 | 第118-124页 |
1. 工业化造物的反思 | 第118-121页 |
2. 工业化造物的人性化助剂 | 第121-124页 |
(三) 个案研究——柳宗理的设计思想 | 第124-129页 |
1. 现代设计理念与民艺精神的交织 | 第124-125页 |
2. 包豪斯理念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3. 民艺造物观念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 第126-127页 |
4. 产品理想与设计方法 | 第127-129页 |
二、作为一种文化活力而存在 | 第129-146页 |
(一) 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忆和行业典范 | 第129-133页 |
1. 历史文化的记忆和凭证 | 第129-131页 |
2. 行业技艺的典范 | 第131-133页 |
(二) 现代设计中日本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 | 第133-140页 |
1. 对全球造物文化一体化的反动 | 第133-137页 |
2. “日本设计”的形成 | 第137-140页 |
(三) 作为工艺作家实践的场所 | 第140-146页 |
1. 关于工艺“作家” | 第140-141页 |
2. “民艺”和“前卫” | 第141-143页 |
3. 各种工艺展览活动及工艺团体 | 第143-146页 |
三、作为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而存在 | 第146-153页 |
1. 丰富物质下的精神增长趋势 | 第146-147页 |
2. 劳动创造的悖论 | 第147-150页 |
3. 诗意生存的可能性 | 第150-153页 |
结语 | 第153-156页 |
一、日本工艺文化与现代化再思考 | 第153-154页 |
二、日本模式的启示 | 第154-156页 |
附件 1:日本近现代工艺大事年表 | 第156-162页 |
附件 2:文化遗产相关法令等 | 第162-169页 |
附件 3:文化财指定基准 | 第169-176页 |
附件 4:有关传统工艺品振兴的法律 | 第176-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