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信用风险及其管理概述 | 第14-19页 |
| ·信用风险的涵义 | 第14-15页 |
|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15-16页 |
| ·信用风险收益分布的不对称性 | 第15页 |
| ·信用悖论现象 | 第15页 |
| ·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 | 第15-16页 |
| ·信用交易信息不对称明显 | 第16页 |
| ·信用数据获取困难 | 第16页 |
| ·信用风险管理 | 第16-19页 |
|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 第16-17页 |
| ·信用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 | 第17-19页 |
| 3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19-30页 |
| ·基于定性分析的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 第19-21页 |
| ·专家方法 | 第19页 |
| ·信用评级法 | 第19-20页 |
| ·信用评分法 | 第20-21页 |
| ·基于资本市场理论和信息科学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 | 第21-28页 |
| ·基于期权定价的KMV 模型 | 第21-22页 |
| ·基于在险价值的Credit Metrics 模型 | 第22-24页 |
| ·基于宏观因素分析的Credit Portfolio View 模型 | 第24-25页 |
| ·基于保险精算的Credit Risk+模型和Altman 死亡率模型 | 第25-27页 |
| ·基于风险中性理论的KPMG 贷款分析系统 | 第27页 |
| ·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RAROC 模型 | 第27-28页 |
|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运用 | 第28-30页 |
|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 第28-29页 |
|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在银行经营中的运用 | 第29-30页 |
| 4 KMV 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第30-35页 |
| ·KMV 模型的原理 | 第30页 |
| ·KMV 模型的内容 | 第30-33页 |
| ·公司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的计算 | 第31页 |
| ·违约距离的计算 | 第31-32页 |
| ·违约概率的计算 | 第32-33页 |
| ·KMV 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 第33-35页 |
| 5 红利发放对 KMV 模型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5-39页 |
| ·红利发放的KMV 模型 | 第35页 |
| ·参数估计 | 第35-36页 |
| ·公司股权的市场价值的估计 | 第35页 |
| ·公司股权价值波动率的估计 | 第35-36页 |
| ·公司违约实施点的确定 | 第36页 |
| ·样本的选择 | 第36页 |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6-39页 |
| 6 行业差异对 KMV 模型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9-45页 |
| ·样本的选择 | 第39页 |
| ·两个行业违约距离的计算 | 第39-40页 |
| ·违约距离的总体均值分析 | 第40-41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 ·变量的选取 | 第41-42页 |
| ·回归结果及解释 | 第42-43页 |
| ·对行业差异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43-45页 |
| ·建立公司的信用数据库 | 第43-44页 |
| ·综合运用各类模型和方法 | 第44-45页 |
| 7 结论 | 第45-46页 |
| ·研究的结论 | 第45页 |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52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B. Matlab 计算股权波动率和求解 KMV 方程组的程序 | 第50-51页 |
| C. 行业差异实证计算数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