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3-14页 |
| 五、本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县级地方人大代表履职概述 | 第15-23页 |
| 第一节 县级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的理论认识 | 第15-18页 |
| 一、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的指导思想 | 第15页 |
| 二、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的权利特性 | 第15-16页 |
| 三、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的作用 | 第16-17页 |
| 四、公民政治参与与代表履职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县级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的制度安排 | 第18-23页 |
| 一、县级人大代表的主体资格 | 第18页 |
| 二、县级人大代表的具体权利、义务 | 第18-20页 |
| 三、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的具体形式和程序 | 第20-21页 |
| 四、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的保障和约束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新城区人大代表履职的现状与问题 | 第23-29页 |
| 第一节 新城区人大概述 | 第23页 |
| 第二节 新城区人大代表在人代会期间的表现和问题 | 第23-26页 |
| 一、新城区人大代表任期内思想变化的三个阶段 | 第23-25页 |
| 二、新城区人大代表在人代会期间履职热情不高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新城区人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的表现和问题 | 第26-29页 |
| 一、代表履职缺乏制度约束 | 第26页 |
| 二、代表与选民联系松散 | 第26-27页 |
| 三、代表意见、建议无法落实 | 第27-28页 |
| 四、代表知政、知情渠道不畅通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影响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的因素分析 | 第29-38页 |
| 第一节 经济权益缺乏保障 | 第29-30页 |
|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 第29页 |
| 二、从代表与选民的利益关系分析 | 第29-30页 |
| 三、与西方议员物质利益之比较 | 第30页 |
| 第二节 代表履职环境缺失 | 第30-38页 |
| 一、地方人大与党委的关系问题 | 第30-31页 |
| 二、人大代表在选举中的问题 | 第31-34页 |
| 三、对代表职务认识不足 | 第34-35页 |
|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 第35页 |
| 五、代表构成和代表素质方面的原因 | 第35-36页 |
| 六、公民政治参与热情不高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增强县级人大代表履职效果的对策措施 | 第38-50页 |
| 第一节 完善选举制度 | 第38-40页 |
| 一、要对被选举人资格条件作一定的限制 | 第38-39页 |
| 二、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 | 第39页 |
| 三、适度引入竞争机制 | 第39-40页 |
| 四、优化代表组成结构 | 第40页 |
|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履职制度和环境 | 第40-50页 |
| 一、完善代表履职监督机制 | 第40-42页 |
| 二、保障代表的知情权,知政权 | 第42-45页 |
| 三、加强培训,提高代表素质 | 第45-46页 |
| 四、设立专职代表,健全物质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 五、进一步改进代表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 | 第47-48页 |
| 六、切实加强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 | 第48页 |
| 七、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热情 | 第48-49页 |
| 八、理顺领导关系与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应有的作用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