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咳宁方对发作期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15-21页 |
|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综述 | 第21-46页 |
| ·中医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8页 |
| ·中医辨证 | 第28-30页 |
| ·八纲辨证 | 第28-29页 |
| ·脏腑辨证 | 第29页 |
| ·其它辨证 | 第29-30页 |
| ·中医证型研究 | 第30-32页 |
| ·治则 | 第32-33页 |
| ·辨清来路 | 第32-33页 |
| ·急缓相连 | 第33页 |
| ·重视气化 | 第33页 |
| ·具体治法 | 第33-37页 |
| ·扶正祛邪法 | 第33-34页 |
| ·活血化瘀法 | 第34-35页 |
| ·化痰法 | 第35页 |
| ·通腑泻下法 | 第35页 |
| ·祛风解痉法 | 第35-36页 |
| ·肺脾同治法 | 第36页 |
| ·清肺补肾法 | 第36页 |
| ·温肾健脾法 | 第36-37页 |
| ·调肝理肺法 | 第37页 |
| ·给药途径 | 第37-45页 |
| ·内治法 | 第37-38页 |
| ·外治法 | 第38-40页 |
| ·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新途径 | 第40-45页 |
| ·展望 | 第45-46页 |
|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和气道血管改变研究进展 | 第46-54页 |
| ·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 | 第46-49页 |
| ·TGF-β与哮喘 | 第46-47页 |
| ·TGF-β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机制 | 第47-49页 |
| ·哮喘和气道血管的改变 | 第49-53页 |
| ·哮喘气道血管的改变和机制 | 第49-52页 |
| ·血管改变对哮喘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54-68页 |
| ·临床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 第54-56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54页 |
| ·诊断标准 | 第54-55页 |
| ·哮喘严重度分级 | 第55-56页 |
| ·西医分型标准 | 第56页 |
| ·一般临床资料 | 第56-57页 |
| ·治疗方法及疗程 | 第57页 |
| ·临床观测指标 | 第57-58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58-59页 |
| ·统计方法 | 第59页 |
| ·临床研究结果 | 第59-63页 |
| ·疗效比较 | 第59-60页 |
| ·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第60-61页 |
| ·疗效性指标评价 | 第61-62页 |
| ·喘咳宁方临床安全性评价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8页 |
|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第63-64页 |
| ·喘咳宁方药分析 | 第64-65页 |
| ·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第68-78页 |
| ·材料 | 第68-69页 |
| ·方法 | 第69-70页 |
| ·指标制备及测定 | 第70-72页 |
| ·结果 | 第72-76页 |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72-74页 |
| ·喘咳宁方对发作期哮喘气道重塑的实验研究 | 第74-75页 |
| ·喘咳宁方对发作期哮喘气道血管生成及其机制的研究 | 第75-76页 |
| ·讨论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附图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