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42页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第18-31页 |
·超级稻的概念及栽培生理特点 | 第18-19页 |
·超级稻的提出和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超级稻高产栽培的生理特点 | 第19-26页 |
·光合生理 | 第19-23页 |
·营养生理 | 第23-24页 |
·生态生理 | 第24-26页 |
·超级杂交稻栽培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我国水稻高产栽培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27-28页 |
·近年有关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2 研究的意义、目的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2页 |
第二章 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及干物质生产特点 | 第42-57页 |
引言 | 第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特点 | 第44-49页 |
·产量表现 | 第44页 |
·产量构成特点 | 第44-49页 |
·干物质生产及生产速率特点 | 第49-53页 |
·干物质生产、收获指数和LAI | 第49-52页 |
·群体生长率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超级杂交稻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群体特征 | 第57-66页 |
前言 | 第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7页 |
·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经济性状及生物量积累特点 | 第58页 |
·经济性状与产量、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61页 |
·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 第61-62页 |
·逐步回归分析 | 第61页 |
·通径分析 | 第61-6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基于ORYZA2OOO模型的超级稻生长模拟及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 第66-75页 |
前言 | 第66-67页 |
1 试验设计与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试验的设计与处理 | 第6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模型检验分析 | 第68页 |
2 模拟结果的检验分析 | 第68-71页 |
·生物量的检验 | 第68-70页 |
·叶面积的检验 | 第70-71页 |
·产量的检验 | 第71页 |
3 讨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五章 光温因子对超级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75-84页 |
前言 | 第7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试验设计 | 第76页 |
·性状(因子)记载 | 第76页 |
·光温因子 | 第76页 |
·生物量 | 第76页 |
·产量性状 | 第76页 |
·数据处理 | 第76-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光温因子与超级稻生物量组间的典型相关关系 | 第77-78页 |
·光温因子与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组间的典型相关关系 | 第78-79页 |
·光温因子与超级稻产量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关系 | 第79-8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0-81页 |
4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六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84-92页 |
前言 | 第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产量 | 第85-86页 |
·叶面积系数 | 第86页 |
·分蘖动态 | 第86-87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第87-88页 |
·植株吸氮特性 | 第88-89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89-91页 |
·不同品种(组合)对优化栽培的适应性 | 第89-90页 |
·优化栽培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第七章 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92-104页 |
前言 | 第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试验材料 | 第92-93页 |
·试验设计 | 第93页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93页 |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0页 |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93-96页 |
·对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96-98页 |
·对叶片生长和扩展的影响 | 第98-99页 |
·对超级稻分蘖特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100页 |
4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八章 不同插植方式对超级稻光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104-115页 |
前言 | 第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试验材料 | 第104页 |
·试验设计 | 第104-105页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105页 |
·数据分析 | 第105-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1页 |
·对PAR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对养分吸收积累量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对ATP酶活性 | 第109-110页 |
·对CAT酶活性 | 第110-111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111-112页 |
4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九章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对N、P、K的吸收累积规律 | 第115-129页 |
前言 | 第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16-123页 |
·氮素的吸收量 | 第116-119页 |
·磷素的吸收量 | 第119页 |
·钾素的吸收量 | 第119-120页 |
·氮素、磷素、钾素的收获指数 | 第120页 |
·氮素、磷素和钾素的需要量 | 第120-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5页 |
·水稻产量形成与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关系 | 第123-124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生产单位重量稻谷的养分吸收量 | 第124-125页 |
4 结论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 | 第129-132页 |
1 全文结论 | 第129-131页 |
2 主要创新 | 第131-132页 |
缩写符号列表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5-136页 |
博士期间参加过的课题 | 第136页 |
科研成果与奖励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