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9页 |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 第9-10页 |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0-11页 |
·生态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第11-17页 |
·国外生态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1-15页 |
·国内生态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5-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2 长沙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区域态势 | 第19-29页 |
·长沙县自然资源 | 第19-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长沙县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 第20-23页 |
·突出优势产业带建设 | 第21-22页 |
·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 第22-23页 |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第23页 |
·全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 第23页 |
·经济与社会资源 | 第23-26页 |
·人口与行政区划 | 第23-24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基础设施 | 第25页 |
·社会事业 | 第25-26页 |
·长沙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 第26-28页 |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 第26-27页 |
·发展生态农业的潜力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3 长沙县生态农业结构模式 | 第29-38页 |
·长沙县生态农业概况 | 第29-30页 |
·长沙县生态农业结构模式 | 第30-37页 |
·高效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 第30-31页 |
·“猪-沼-菜(茶,果)”模式 | 第31页 |
·稻鱼/鸭间作模式 | 第31-32页 |
·林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复合栽种模式 | 第32-33页 |
·生态庭园模式 | 第33-34页 |
·人工季节调控生产模式 | 第34-35页 |
·“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立体综合开发模式 | 第35-36页 |
·观光休闲生态农业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4 生态农业典型模式效益分析 | 第38-50页 |
·猪-沼-菜(茶,果)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 | 第38-43页 |
·“猪-沼-菜(茶,果)”模式的设计 | 第38页 |
·“猪-沼-菜(茶,果)”模式产生的效应 | 第38-39页 |
·“猪-沼-菜(茶,果)”模式带来的效益 | 第39-41页 |
·“猪-沼-菜(茶,果)”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41-43页 |
·农家乐旅游模式及效益分析 | 第43-49页 |
·农家乐旅游的类型 | 第43-45页 |
·农家乐旅游的特点 | 第45-46页 |
·农家乐旅游发展产生的效益 | 第46-48页 |
·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长沙县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第50-60页 |
·长沙县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1页 |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 第50页 |
·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 第50页 |
·资金投入不足 | 第50-51页 |
·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 第51页 |
·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比较效益差 | 第51页 |
·生态农业建设对策和建议 | 第51-59页 |
·调整布局和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规模 | 第51-53页 |
·全面应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 第53-54页 |
·完善多元化生态农业投资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第54-55页 |
·建立强大的生态农业法制保障体系 | 第55-56页 |
·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 第56-57页 |
·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57-58页 |
·全面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6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页 |
·创新点 | 第60-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