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主要中英文对照及缩写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文献综述) | 第16-66页 |
1.子宫颈癌的概述 | 第16页 |
2.子宫颈癌的放射治疗 | 第16-30页 |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适应证和方法 | 第17-23页 |
·子宫颈癌的外照射放疗 | 第20-21页 |
·子宫颈癌的腔内照射放疗 | 第21页 |
·放疗总剂量和治疗时间 | 第21-23页 |
·放疗治疗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改进 | 第23-30页 |
·腔内放疗技术的发展 | 第24-27页 |
·体外照射的发展 | 第27-28页 |
·放射野的延伸 | 第28-30页 |
3.早期宫颈癌的放射治疗状况 | 第30-32页 |
·术前放射治疗状况 | 第31-32页 |
·术后放射治疗状况 | 第32页 |
4.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状况 | 第32-33页 |
5.复发转移宫颈癌的治疗 | 第33页 |
6.子宫颈癌的非常规放射治疗 | 第33-42页 |
·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基础 | 第34-35页 |
·子宫颈癌的超分割放疗 | 第35-38页 |
·子宫颈癌的加速分割放疗 | 第38页 |
·子宫颈癌的加速超分割放疗 | 第38-40页 |
·子宫颈癌的大分割放疗 | 第40页 |
·宫颈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 | 第40-42页 |
7.宫颈癌的化学治疗 | 第42-49页 |
·新辅助化疗 | 第43-45页 |
·新辅助化疗药物、方案及给药途径 | 第43-44页 |
·动脉插管新辅助化疗 | 第44-45页 |
·同步放化疗 | 第45-49页 |
·同步放化疗的药物和方案: | 第47-49页 |
8.放疗后化疗 | 第49-50页 |
9.放疗后局部复发宫颈癌的治疗 | 第50-51页 |
10.热疗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 | 第51-52页 |
11.电化学治疗的应用 | 第52页 |
12.低氧放疗的应用 | 第52-53页 |
13.激光治疗的应用 | 第53页 |
14.激素替代治疗的应用 | 第53页 |
15.基因治疗的初步探讨 | 第53-54页 |
16.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目的与意义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第二章 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研究 | 第66-91页 |
1.前言 | 第66-67页 |
2.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67-75页 |
·本组临床资料 | 第67-68页 |
·入组条件 | 第67页 |
·一般资料 | 第67页 |
·分组方法 | 第67页 |
·分期方法 | 第67-68页 |
·放疗前临床检测 | 第68页 |
·放射治疗方案 | 第68-70页 |
·体位固定和摆位方法 | 第68-69页 |
·放射野的设计 | 第69页 |
·放射治疗仪器 | 第69页 |
·放射治疗的具体计划 | 第69-70页 |
·实施照射方案 | 第70页 |
·同期介入化疗 | 第70页 |
·放疗前准备 | 第70页 |
·放疗中的处理 | 第70-71页 |
·放疗后的处理 | 第71页 |
·观察指标 | 第71页 |
·疗效评价 | 第71-75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71-72页 |
·急性放射毒性反应评分 | 第72-74页 |
·一般周身反应及其处理 | 第73页 |
·胃肠道反应及处理 | 第73页 |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 第73-74页 |
·急性放射性膀胱炎 | 第74页 |
·皮肤反应 | 第74页 |
·血细胞反应 | 第74页 |
·评价方法: | 第74页 |
·补加方法: | 第74-75页 |
·随访及统计学分析 | 第75页 |
3.结果 | 第75-83页 |
·早期毒副反应 | 第75-76页 |
·近期疗效: | 第76-77页 |
·外照射完肿瘤的消退情况 | 第77-82页 |
·阴道镜观察宫颈肿物变化情况: | 第77-82页 |
·宫颈癌类型与消退的关系 | 第77页 |
·肿瘤血管的动态变化 | 第77-81页 |
·阴道壁的改变 | 第81-82页 |
·随访情况及累积生存率: | 第82-83页 |
4.讨论 | 第83-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 | 第94-95页 |
已发表的综述: | 第94-95页 |
彩图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