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萧氏三兄弟文学思想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三萧”文论观的形成原因 | 第10-17页 |
一、个人的身份背景和性情爱好 | 第10-11页 |
二、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 | 第11-13页 |
1、时代背景 | 第11页 |
2、社会思潮 | 第11-13页 |
三、梁代的文学及审美倾向大势 | 第13-14页 |
四、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 | 第14-17页 |
1、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15页 |
2、道家思想的影响 | 第15-16页 |
3、佛家思想的影响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三萧”的文学思想 | 第17-33页 |
一、“诗以言志,政教之基”的文学本质论 | 第17-20页 |
二、“大表情性,娱宾谴兴”的文学功能论 | 第20-22页 |
三、“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的文学发展论 | 第22-25页 |
四、“文而有质,能文为本”的文质观 | 第25-30页 |
五、“出水芙蓉,错采镂金”的文学风格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三萧”文论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 第33-41页 |
一、“三萧”文论的历史地位 | 第33-34页 |
二、“三萧”文学观的现代价值 | 第34-41页 |
1、萧统及《昭明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34-37页 |
2、萧纲和宫体诗的艺术贡献与审美价值 | 第37-38页 |
3、萧绎及《金楼子》的现代价值 | 第38-39页 |
4、“三萧”形式主义文学观的再认识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