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大肠杆菌耐药性机制 | 第11-20页 |
·抗生素作用位点改变或新作用位点产生 | 第11-14页 |
·酶对抗生素的修饰和破坏 | 第14-16页 |
·减少抗生素向大肠杆菌内的摄入 | 第16页 |
·增加抗生素从大肠杆菌向细胞外的主动排出作用 | 第16-19页 |
·大肠杆菌的其他抗性机制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页 |
2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0-22页 |
·基因芯片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0-21页 |
·基因芯片在细菌耐药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2-63页 |
实验一 动物源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2-27页 |
1 材料 | 第22-24页 |
·菌株来源 | 第22页 |
·试剂与主要试剂配制 | 第22-24页 |
·仪器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25页 |
·大肠杆菌病料采集与保存 | 第24页 |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镜检、保存 | 第24-25页 |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 第25页 |
3 结果 | 第25-27页 |
·大肠杆菌分离 | 第25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培养特性及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生化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实验二 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筛选 | 第27-34页 |
1 材料 | 第27-28页 |
·菌种 | 第27页 |
·药品与主要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 方法 | 第28-30页 |
·E.coli标准菌株恢复培养 | 第28页 |
·抗生素溶解 | 第28-29页 |
·菌落计数 | 第29页 |
·药敏实验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32页 |
·主要抗菌药物对动物源性大肠杆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30-32页 |
·动物源性大肠杆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第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实验三 大肠杆菌主要耐药基因片段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 第34-63页 |
1 材料 | 第34-37页 |
·菌株 | 第34页 |
·引物 | 第34-35页 |
·克隆载体 | 第35页 |
·酶类 | 第35页 |
·主要试剂与溶液 | 第35-37页 |
·仪器与用品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46页 |
·大肠杆菌耐药菌株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大肠杆菌主要耐药基因的PCR扩增 | 第39-42页 |
·大肠杆菌主要耐药基因的克隆 | 第42-46页 |
3 结果 | 第46-60页 |
·染色体DNA提取 | 第46-47页 |
·大肠杆菌质粒DNA提取 | 第47页 |
·主要耐药基因PCR扩增 | 第47-50页 |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重组阳性质粒酶切鉴定及PCR鉴定 | 第50-55页 |
·大肠杆菌主要耐药基因阳性质粒测序分析 | 第55-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模板DNA提取 | 第60-61页 |
·耐药基因PCR扩增 | 第61页 |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测序结果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