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概论 | 第11-31页 |
| ·研究意义和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 ·沙尘天气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 ·天气学特征分析 | 第13-16页 |
| ·气候学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 ·地表状况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分析 | 第18-19页 |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9-21页 |
| ·沙尘天气的理化特性和影响分析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24-31页 |
| ·内容 | 第24页 |
| ·目标 | 第24-31页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1-40页 |
| ·资料介绍 | 第31-33页 |
| ·实测资料及其站点分布 | 第31-33页 |
| ·500hPa高度场和海表温度资料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 ·相对变率 | 第33页 |
| ·趋势系数 | 第33-34页 |
| ·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 | 第34-35页 |
| ·奇异谱分析 | 第35-36页 |
| ·Mann- Kendal方法 | 第36-37页 |
| ·SVD方法 | 第37-40页 |
| 第三章 沙尘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0-71页 |
| ·引言 | 第40-46页 |
| ·年平均沙尘日数的空间分布 | 第42-44页 |
| ·年沙尘日数相对变率 | 第44-45页 |
| ·近46年年沙尘日数时间演变特征 | 第45-46页 |
| ·近46年沙尘日数异常的时空特征 | 第46-53页 |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 ·区域平均沙尘天气的时间演变 | 第48-53页 |
| ·区域平均沙尘日数的年内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 ·沙尘日数的月分布 | 第53-54页 |
| ·季节时变情况 | 第54-56页 |
| ·春季沙尘天气的群发性特征及与降水、气温的关系 | 第56-61页 |
| ·沙尘频发中心沙尘日数对区域性沙尘天气的影响 | 第56-58页 |
| ·沙尘天气与降水、温度的关系分析 | 第58-61页 |
| ·春季沙尘日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7页 |
| ·春季沙尘日数与500hPa高度场的 SVD分析 | 第61-64页 |
| ·沙尘天气与北太平洋海温的 SVD分析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71页 |
| 第四章 典型个例诊断和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110页 |
| ·引言 | 第71-73页 |
| ·2006年4月4-6日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 第73-86页 |
| ·天气事实 | 第73-74页 |
| ·高空环流特征 | 第74-76页 |
| ·影响沙尘暴的地面天气系统 | 第76-77页 |
| ·卫星云图特征 | 第77-79页 |
| ·高空急流演变及作用 | 第79-80页 |
| ·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 第80-86页 |
| ·2006年4月4-6日沙尘暴天气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第86-104页 |
| ·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 CUACE-Dust | 第86-88页 |
| ·天气模式 MM5模式设计及资料介绍 | 第88-89页 |
| ·沙尘输送过程模拟分析 | 第89-98页 |
| ·气象背景场模拟分析 | 第98-104页 |
| ·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和讨论 | 第104-107页 |
| ·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 | 第104-105页 |
| ·讨论 | 第105-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 第五章 螺旋度在强沙尘暴分析中的应用 | 第110-126页 |
| ·引言 | 第110页 |
| ·“4.12”强沙尘暴概况 | 第110-111页 |
| ·螺旋度的定义 | 第111-114页 |
| ·螺旋度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111-113页 |
| ·螺旋度的计算表达式 | 第113-114页 |
| ·螺旋度场特征分析 | 第114-126页 |
| ·沙尘暴区上空垂直螺旋度的垂直分布 | 第115-117页 |
| ·沙尘暴区附近垂直螺旋度的水平分布 | 第117-119页 |
| ·沙尘暴区附近水平螺旋度的分布特征 | 第119-126页 |
| 第六章 沙尘活动的影响分析 | 第126-151页 |
| ·引言 | 第126-128页 |
| ·河西走廊沙尘活动对兰州PM_(10)浓度的影响及其评估 | 第128-134页 |
| ·兰州PM_(10)浓度的观测事实及原因分析 | 第128-130页 |
| ·河西沙尘活动对兰州PPM_(10)浓度影响的评估 | 第130-134页 |
| ·沙尘活动对高原东北侧酸雨的影响 | 第134-138页 |
| ·沙尘活动对酸雨的空间分布影响 | 第134-135页 |
| ·降水pH值和酸雨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沙尘活动的响应 | 第135-136页 |
| ·有无沙尘活动所对应的降水pH值变化分析 | 第136-137页 |
| ·河西走廊沙尘天气影响高原东侧降水酸性的初步讨论 | 第137-138页 |
| ·沙尘活动对辐射的影响 | 第138-146页 |
| ·沙尘活动对辐射影响的一般特征 | 第138-140页 |
| ·典型沙尘活动个例中辐射的变化特征 | 第140-143页 |
| ·沙尘活动对辐射影响程度 | 第143-144页 |
| ·沙尘活动中大气浑浊度指标的变化 | 第144-146页 |
| ·讨论 | 第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6-15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1-155页 |
| ·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点 | 第151-152页 |
| ·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天气学特点和预报着眼点 | 第152-153页 |
| ·螺旋度在沙尘暴天气过程中的演变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 第153-154页 |
| ·沙尘天气对环境(空气质量、酸雨、辐射)有明显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5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55-157页 |
|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157-158页 |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