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脏疾病论文--心律失常论文

一种在体大鼠心外膜立体定位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左岛叶后段对房颤调节的机制研究

缩略语表第6-9页
中文摘要第9-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前言第20-22页
文献回顾第22-31页
    1 房颤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1.1 房颤的电生理机制第22-23页
        1.2 自主神经与房颤第23-25页
            1.2.1 副交感神经与房颤的关系第23-24页
            1.2.2 交感神经与房颤的关系第24页
            1.2.3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相互作用对房颤的影响第24-25页
    2 岛叶与自主神经研究第25-26页
    3 心脏电生理标测技术的历史研究及现状第26-29页
        3.1 心脏标测技术概述第26-27页
        3.2 小动物电学标测历史与应用现状第27-29页
            3.2.1 体表电位标测第27-28页
            3.2.2 心内膜标测第28页
            3.2.3 心外膜标测第28-29页
    4 啮齿类动物在体房颤模型第29-31页
第一部分 大鼠心脏立体定位心外膜标测系统的研制第31-41页
    1 心脏立体定位仪设计第31-38页
        1.1 立体定位器第32-33页
        1.2 心脏复位器第33-34页
        1.3 万向定位旋转电极夹持器第34-38页
    2 大鼠心外膜标测电极第38-40页
    3 日本光电程序刺激仪第40-41页
    4 生物信号采集器第41页
第二部分 CREAMS系统有效性测试实验第41-56页
    1 大鼠心房外膜及肺静脉电生理标测功能检测第41-47页
        1.1 材料第41-42页
            1.1.1 实验动物第41-42页
            1.1.2 实验材料第42页
        1.2 方法第42-47页
            1.2.1 麻醉及一般准备第42页
            1.2.2 心脏手术第42-43页
            1.2.3 CREAMS使用及心外膜电生理标测操作第43-44页
            1.2.4 电生理检查第44页
            1.2.5 实验结果第44-47页
                1.2.5.1 成功标测6个位点单极心外膜标测第44页
                1.2.5.2 成功标测6个位点ERP第44-46页
                1.2.5.3 成功标测6个位点WOV第46-47页
    2 CREAMS系统立体定位功能使用及检测第47-50页
        2.1 立体定位功能操作第47-48页
        2.2 立体定位功能精确性检测第48页
        2.3 统计学处理第48-49页
        2.4 实验结果第49-50页
    3 讨论第50-56页
        3.1 使用CREAMS系统标测与现存标测技术的比较第50-51页
        3.2 CREAMS系统对AF电生理评价的意义第51-53页
        3.3 CREAMS系统电生理标测的局限性第53-56页
第三部分 CREAMS系统用于在体大鼠房颤模型的实用性功能评测第56-63页
    实验一 高频刺激左房及肺静脉交界处对大鼠心房电生理特性及AF易感性的影响第56-59页
        1.1 材料第56页
            1.1.1 实验动物第56页
            1.1.2 实验材料第56页
        1.2 方法第56-57页
        1.3 统计学处理第57页
        1.4 实验结果第57-59页
    实验二 CREAMS系统用于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术对在体大鼠AF的研究第59-63页
        1.1 实验方法第59-60页
            1.1.1 实验分组第59页
            1.1.2 实验动物准备第59页
            1.1.3 LL-VNS第59-60页
            1.1.4 电生理检查第60页
            1.1.5 实验方案第60页
            1.1.6 统计学处理第60页
        1.2 结果第60-62页
            1.2.1 对照组和ACh-Ca Cl2组电生理检测比较第60-61页
            1.2.2 对照组与LL-VNS电生理检查比较第61页
            1.2.3 ACh-CaCl2组和LL-VNS组电生理检测比较第61-62页
        1.3 讨论第62-63页
第四部分 左侧岛叶后段对房颤的调控第63-88页
    1 材料第64页
        1.1 实验动物第64页
        1.2 实验材料第64页
    2 方法第64-69页
        2.1 实验分组第64-65页
        2.2 注射病毒及检验第65-66页
        2.3 脑内置管第66页
        2.4 DBS微刺激电极置入第66页
        2.5 LPIC电刺激第66-67页
        2.6 大鼠急性AF模型制作及心脏在体电生理检查第67页
        2.7 组织化学鉴定第67页
        2.8 电生理学鉴定第67-69页
            2.8.1 电生理取材与切片第67页
            2.8.2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第67-68页
            2.8.3 化学遗传学病毒对LPIC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效应的观察第68-69页
    3 统计学分析第69页
    4 实验结果第69-84页
        4.1 LPIC电刺激位点组织学染色结果第69页
        4.2 电生理检测结果第69-76页
            4.2.1 急性局灶性AF模型有效性第69-70页
            4.2.2 LPIC脑深部刺激对心房电生理特性及AF的影响第70-72页
            4.2.3 LPIC兴奋后对AF调节的可能路径第72-76页
        4.3 化学遗传学病毒鉴定结果第76-78页
            4.3.1 化学遗传学病毒明显抑制LPIC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性第76-78页
        4.4 化学遗传学病毒抑制LPIC组及各分组电生理检测比较第78-84页
            4.4.1 急性AF模型有效性第78-79页
            4.4.2 HM4Di抑制LPIC对心房电生理特性及AF的影响第79-81页
            4.4.3 HM4Di抑制LPIC对AF调节的可能路径第81-84页
    5 讨论第84-88页
第五部分 岛叶支配房颤通路的形态学研究第88-95页
    1 材料第88页
        1.1 实验动物第88页
        1.2 实验材料第88页
    2 方法第88-90页
        2.1 脑立体定位注射第88页
        2.2 LPIC传出纤维的联系研究第88-89页
        2.3 动物灌流固定和切片第89页
        2.4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及观察第89页
        2.5 结果统计和分析第89-90页
    3 结果第90-92页
        3.1 注射PHA-L向LPIC顺行标记的脑区及核团第90-92页
    4 讨论第92-95页
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5页
附录第105-108页
    附录1:DBS实验电生理统计数据第105-106页
    附录2:化学遗传学实验电生理统计数据第106-108页
研究成果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省域金融竞争力比较研究
下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法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