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身体"和诠释问题的提出 | 第9-30页 |
一 船山生平及其思想学术的家学渊源 | 第10-14页 |
1.家世由武转文 | 第12-13页 |
2.王朝聘不言之教和王廷聘隐士之志的熏陶 | 第13-14页 |
3.王介之性命观、学问志趣与船山的合辄同调 | 第14页 |
二 船山美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三 "身体"的维度 | 第20-23页 |
四 诠释学的视域 | 第23-25页 |
五 "身体"和诠释之纠缠及其与美学思想之关联 | 第25-30页 |
上编 "身体"烛照下的美学思想 | 第30-115页 |
第一章 气为根本 | 第30-49页 |
第一节 "希横渠之正学":气论传统中的船山哲学思想 | 第30-36页 |
第二节 实有、健动的太和本体与"诚"的美学境界 | 第36-41页 |
第三节 气化之身与修身之前提:"命日受,性日成" | 第41-49页 |
第二章 身心:两翼与一如 | 第49-66页 |
第一节 气质中之性 | 第51-55页 |
第二节 形色与践形 | 第55-60页 |
第三节 威仪·礼·文质 | 第60-66页 |
第三章 生死话题与生命超越的美学 | 第66-84页 |
第一节 气之聚散屈伸与生死观、鬼神观 | 第67-72页 |
第二节 尊生、全身与安生安死 | 第72-77页 |
第三节 "死"的意象 | 第77-84页 |
余论 身体观视野中的船山美学 | 第84-115页 |
一 身受与身任:兴作为身体基础上的美、善之发生与显现 | 第84-92页 |
二 文:性、命、形兼顾的修身美学 | 第92-99页 |
三 日生日动:生存的时间性命题 | 第99-106页 |
四 船山与王艮的身体观——兼论船山与心学之关系 | 第106-115页 |
下编 诠释学视域中的美学知识及其意义生成 | 第115-190页 |
第一章 《易》为根本 | 第117-145页 |
第一节 船山易学概说 | 第117-123页 |
第二节 "张子之学,莫非《易》也":《周易》与诠释对象的视域融合 | 第123-128页 |
第三节 易学影响下的经典诠释策略与方法 | 第128-145页 |
一 诠释语境与诠释意图 | 第129-133页 |
二 经典诠释策略与方法 | 第133-137页 |
三 "两端一致"思维 | 第137-145页 |
第二章 船山的《诗经》诠释学 | 第145-162页 |
第一节 "以意得之"的诵诗之法 | 第146-151页 |
第二节 "裕于情"的"达情"观 | 第151-157页 |
第三节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阅读的个人性 | 第157-162页 |
第三章 对老、庄、屈原的解读与新诠 | 第162-181页 |
第一节 衍老子:"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 | 第162-167页 |
第二节 通解庄子:"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 | 第167-172页 |
第三节 通释楚辞:屈原"博学多通而不迁其守" | 第172-181页 |
余论 "践履"、儒学诠释学与美学 | 第181-190页 |
一 "践履"是儒学经典诠释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181-184页 |
二 经典诠释学与诗歌品评的内在张力 | 第184-187页 |
三 悲怆而昂扬的人格美学 | 第187-190页 |
结束语 船山的美学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