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3-17页 |
·跨国公司 | 第13-14页 |
·民营企业 | 第14-15页 |
·技术合作 | 第15-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关于企业技术合作的理论回顾 | 第19-28页 |
·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理沦 | 第19-20页 |
·国内外合作创新理论 | 第20-24页 |
·合作创新的动因和优势 | 第21-22页 |
·合作创新过程中的冲突与绩效 | 第22-23页 |
·技术“溢出效应”与合作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 第23-24页 |
·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理论 | 第24页 |
·对现有理论的评述 | 第24-25页 |
·相关实证研究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分析 | 第28-40页 |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特点 | 第28-33页 |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28-30页 |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30-33页 |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不同之处 | 第33-35页 |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的动机分析 | 第35-39页 |
·与研究开发有关的合作动机 | 第35-37页 |
·与技术学习和技术获取有关的合作动机 | 第37页 |
·与市场进入有关的合作动机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的组织模式分析 | 第40-52页 |
·技术合作的几种组织模式 | 第40-43页 |
·技术合作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43-47页 |
·创新类型 | 第44-45页 |
·技术类型 | 第45-47页 |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常见的组织模式 | 第47-51页 |
·资源外购 | 第47-48页 |
·专利许可 | 第48-49页 |
·收购合并 | 第49-50页 |
·技术联盟或技术合资 | 第50页 |
·特点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信达化工与德国朗盛公司技术合作分析 | 第52-59页 |
·项目背景 | 第52-53页 |
·项目形成和发展 | 第53-55页 |
·合作动机及优势 | 第55-56页 |
·合作模式的选择 | 第56-57页 |
·启示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促进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的对策性建议 | 第59-65页 |
·理论与案例研究总结 | 第59-60页 |
·技术合作之利弊分析 | 第59页 |
·民营企业如何趋利避害 | 第59-60页 |
·现状与问题 | 第60-61页 |
·对策 | 第61-64页 |
·宏观层次对策 | 第61-63页 |
·微观层次对策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