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分期及治疗的作用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9-10页 |
| 1.引言 | 第10-11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1-24页 |
| ·一般研究原则 | 第11-20页 |
|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11-19页 |
|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眼底分区的标准 | 第12页 |
| ·眼底出血评定标准 | 第12页 |
| ·血管扩张程度测定标准 | 第12-13页 |
| ·中医眼底血症分期标准 | 第13-14页 |
| ·中医辩证及积分标准 | 第14-18页 |
| ·中医辩证标准 | 第14-15页 |
|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标准 | 第15-18页 |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评定标准 | 第18-19页 |
| ·黄斑水肿的分级标准 | 第18页 |
| ·血管渗漏程度分级标准 | 第18-19页 |
| ·无灌注区面积标准 | 第19页 |
| ·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 ·剔除标准 | 第21页 |
| ·FFA分析纳入标准 | 第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总体试验方案 | 第21-22页 |
| ·治疗方案 | 第22页 |
| ·观测指标 | 第22-23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22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22-23页 |
| ·疗效标准 | 第23-24页 |
| 3.试验结果 | 第24-34页 |
| ·一般临床资料 | 第24-25页 |
| ·中医分期分布情况 | 第24页 |
| ·年龄分布情况 | 第24页 |
| ·性别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25页 |
| ·眼科一般情况 | 第25-29页 |
| ·眼别情况 | 第25-26页 |
| ·分类情况 | 第26页 |
| ·视力情况 | 第26-27页 |
| ·治疗前后视力情况 | 第26-27页 |
| ·治疗后视力变化情况 | 第27页 |
| ·出血情况 | 第27-29页 |
| ·治疗前后眼底出血情况 | 第28页 |
| ·治疗后眼底出血吸收情况 | 第28-29页 |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情况 | 第29-31页 |
| ·血管扩张程度 | 第29页 |
| ·血管渗漏 | 第29-30页 |
| ·黄斑水肿情况 | 第30页 |
| ·无灌注区 | 第30-31页 |
| ·对血粘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微动脉瘤、无灌注区(NP)和中医分期的关系 | 第32-33页 |
| ·微动脉瘤和中医分期的关系 | 第32页 |
| ·NP和中医分期的关系 | 第32-33页 |
| ·微动脉瘤和NP与RVO的关系 | 第33页 |
| ·疗效 | 第33-34页 |
| 4.讨论 | 第34-41页 |
| ·中医对RVO的认识 | 第34-37页 |
|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页 |
| ·中医分期现状 | 第34-36页 |
| ·按发病时间为侧重 | 第34-35页 |
| ·按病变过程分 | 第35页 |
| ·按发生发展规律分 | 第35-36页 |
| ·中医对分期治疗的认识 | 第36页 |
| ·RVO三期治疗的意义 | 第36-37页 |
| ·FFA对中医分期的意义 | 第37-40页 |
| ·定量分析RVO眼底无灌注区范围 | 第40-41页 |
| 5 结论 | 第41-42页 |
| 问题和展望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8页 |
| 综述 | 第48-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