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微结构的XRD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31页
   ·MH/Ni电池简介第12-20页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第13-15页
     ·MH/Ni电池的发展现状第15-16页
     ·MH/Ni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第16-18页
     ·MH/Ni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第18-20页
   ·MH/Ni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β-氢氧化镍的研究进展第20-28页
     ·β-氢氧化镍的晶体结构、微结构第20-23页
     ·β-氢氧化镍的制备第23页
     ·β-氧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第23-25页
     ·β-氢氧化镍的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研究第25-28页
   ·MH/Ni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AB_5贮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与微结构第28-29页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第31-38页
   ·试验仪器第31页
   ·试验原材料第31-32页
   ·MH/Ni电池的制备第32页
   ·MH/Ni电池的性能测试第32-33页
     ·0.2C容量测试及氢氧化镍利用率计算第32-33页
     ·倍率性能测试第33页
     ·60℃性能测试第33页
     ·60℃荷电保持能力测试第33页
     ·循环寿命测试第33页
     ·内阻测试第33页
   ·正负极活性物质性能分析第33-35页
     ·XRD测试第34页
     ·表面形貌分析第34页
     ·拉曼光谱分析第34-35页
   ·正负极活性物质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5-38页
     ·研究电极及模拟电池的制备第35页
       ·接近应用电极的两相多孔镍电极制备第35页
       ·正极活性物质容量测试用电极及模拟电池的制备第35页
     ·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容量测试第35-36页
     ·交流阻抗测试第36页
     ·循环伏安测试第36-37页
     ·交换电流密度测试第37-38页
第3章 XRD分析MH/Ni电池中正负极活性物质微结构的理论与方法第38-51页
   ·目前的微结构分析方法第38-42页
     ·β-Ni(OH)_2的分析方法第38-41页
     ·AB_5贮氢合金的分析方法第41-42页
   ·分离二重及三重宽化效应的最小二乘方法第42-48页
     ·分离微晶和微应变引起的X射线衍射宽化效应的最小二乘方法第42-43页
     ·堆垛层错引起的X射线衍射宽化效应的最小二乘方法第43-44页
     ·分离微晶-层错引起的X射线衍射宽化效应的最小二乘方法第44-45页
     ·分离微应变-层错引起的X射线衍射二重宽化效应的最小二乘方法第45-47页
     ·分离微晶-微应变-层错引起的X射线衍射三重宽化效应的最小二乘方法第47-48页
   ·分离二重和三重宽化效应的计算程序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4章 MH/Ni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活化前后的微结构研究第51-66页
   ·活化前后β-Ni(OH)_2的微结构研究第51-56页
     ·活化前β-Ni(OH)_2的微结构第51-54页
     ·活化后β-Ni(OH)_2的微结构第54-56页
   ·贮氢合金M_mB_5的微结构第56-58页
     ·球磨贮氢合金M_mB_5的微结构第56-58页
   ·不同方法制备的贮氢合金M_mB_5的微结构第58-59页
   ·负极中的贮氢合金M_mB_5活化前后微结构的对比研究第59-60页
   ·活化过程中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微结构的准动态研究第60-64页
     ·正极活性物质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第60-63页
       ·物相分析第61-62页
       ·晶粒细化效应第62页
       ·微晶-微应力-层错三重宽化效应的分析第62-63页
     ·负极活性物质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第63-64页
     ·讨论和初步结论第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MH/Ni电池的循环性能与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微结构研究第66-92页
   ·20℃和60℃下AAA600电池的循环性能第67-69页
   ·20℃和60℃下AAA600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第69-76页
     ·20℃和60℃循环过程中β-Ni(OH)_2的形貌第70-71页
     ·20℃和60℃循环过程中β-Ni(OH)_2的微结构第71-76页
     ·20℃和60℃循环过程中β-Ni(OH)_2的Raman光谱分析第76页
   ·20℃和60℃循环过程中负极AB_5合金的微结构研究第76-81页
   ·MH/Ni电池经不同次数循环后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化学性能第81-88页
     ·经不同次数循环后正极活性物质的比容量第81-82页
     ·循环伏安研究第82-83页
     ·不同正极活性物质的交换电流密度与电子转移系数第83-85页
     ·不同正极活性物质的质子扩散系数第85-88页
   ·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MH/Ni电池的循环性能和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微结构第88-90页
   ·关于循环性能衰减机理的讨论第90-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6章 MH/Ni电池中正极添加剂对正负极活性物质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第92-118页
   ·正极中添加剂CoO含量对AAA600电池性能与活性物质微结构的影响第92-103页
     ·正极中的CoO含量对AAA600电池性能的影响第93-95页
     ·正极中的CoO含量对AAA600电池中Ni(OH)_2微结构的影响第95-100页
     ·正极中的CoO含量对AAA600电池中贮氢合金微结构的影响第100-103页
   ·正极添加剂对电池性能及活性物质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第103-110页
     ·正极中的添加剂对AAA600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04-106页
     ·正极中的添加剂对AAA600电池中Ni(OH)_2微结构的影响第106-108页
     ·正极中的添加剂对AAA600电池中贮氢合金微结构的影响第108-110页
   ·正极中钙添加剂对MH/Ni电池性能及活性物质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第110-115页
     ·正极中的钙添加剂对AAA600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10-112页
     ·正极中的钙添加剂对AAA600电池中Ni(OH)_2、贮氢合金微结构的影响第112-115页
   ·β-Ni(OH)_2中加入添加剂的讨论第115-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7章 总结第118-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作者简历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中医方药量效关联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细胞图像分割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