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伪证行为犯罪化的根据和原则 | 第9-17页 |
| 一、伪证行为犯罪化的根据 | 第9-14页 |
| (一) 伪证行为犯罪化的哲学根据 | 第9-11页 |
| (二) 伪证行为犯罪化的伦理学根据 | 第11页 |
| (三) 伪证行为犯罪化的法理根据 | 第11-14页 |
| 二、伪证行为犯罪化的原则 | 第14-17页 |
| (一) 刑法的补充性原则 | 第14-15页 |
| (二) 刑法的经济性原则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我国伪证罪的犯罪构成 | 第17-29页 |
| 一、伪证罪的犯罪客体 | 第17页 |
| 二、伪证罪的客观方面 | 第17-21页 |
| 三、伪证罪的主体 | 第21-28页 |
| 四、伪证罪的主观方面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伪证罪认定的若干界限 | 第29-36页 |
| 一、伪证罪罪与非罪的区分 | 第29页 |
| 二、伪证罪与它罪的异同 | 第29-36页 |
| (一) 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 | 第29-31页 |
| (二) 伪证罪与包庇罪 | 第31-32页 |
| (三) 伪证罪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 | 第32-33页 |
| (四) 伪证罪与妨害作证罪的区别 | 第33-34页 |
| (五) 伪证罪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我国伪证罪的立法局限与完善 | 第36-45页 |
| 一、主体方面的局限与完善 | 第36-41页 |
| 二、主观方面的局陷与完善 | 第41-42页 |
| 三、客观方面的局限与完善 | 第42-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