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技术与法律:法律视野下的电子签名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技术角度的电子签名 | 第12-14页 |
一、电子签名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电子签名的功能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法律角度的电子签名 | 第14-16页 |
一、电子签名的合法性 | 第15页 |
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 | 第16-19页 |
一、电子认证的概念、作用 | 第17页 |
二、电子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比较与借鉴:电子签名立法与实践全球环顾 | 第19-25页 |
第一节 美国电子签名立法情况 | 第19-21页 |
一、各州立法概况 | 第19-20页 |
二、联邦统一立法及特点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欧盟立法情况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其他国家及地区电子签名立法概览 | 第22-23页 |
一、日本:《电子签章与认证服务法》 | 第22页 |
二、马来西亚:《数字签章法》 | 第22页 |
三、新加坡:《电子交易法》 | 第22-23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电子签章法》 | 第23页 |
第四节 评价与思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制度与立法:我国《电子签名法》规范层面评价 | 第25-30页 |
第一节 《电子签名法》制定的背景、过程 | 第25-27页 |
一、积累经验:地方立法先行 | 第25-26页 |
二、时机成熟:《电子签名法》一蹴而就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电子签名法》的主要立法精神 | 第27-28页 |
一、确立了技术折衷原则 | 第27页 |
二、适用上的意思自治 | 第27-28页 |
三、电子认证机构市场主导和政府监管相结合 | 第28页 |
四、体现与国际规则接轨 | 第28页 |
第三节 《电子签名法》地位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实证与反思:《电子签名法》实施效果考察和分析 | 第30-42页 |
第一节 立法角度:迫切需要配套法规相继颁行,以逐步形成完善的电子签名法律体系 | 第31-33页 |
一、当前电子签名配套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梳理 | 第31-32页 |
二、大量必要配套措施需尽快出台 | 第32-33页 |
三、对现有法律体系的评价及建议 | 第33页 |
第二节 执法角度:必须加强对电子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协调 | 第33-37页 |
一、对电子认证活动监督管理的分析和思考 | 第33-36页 |
二、对协调建立电子认证交叉认证机制的分析和思考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司法角度:在承认电子证据效力基础上,需要探索建立适当的证据规则 | 第37-42页 |
一、问题引出:“电子签名法第一案” | 第37-38页 |
二、数据电文作为电子证据的效力分析 | 第38-39页 |
三、证据制度回应与司法适用前瞻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