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5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3页 |
·国内外杏黄兜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22页 |
·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 | 第15页 |
·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研究 | 第15-19页 |
·植物生物学和植物化学的研究 | 第19-20页 |
·保护遗传学研究 | 第20页 |
·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的进一步研究 | 第20-22页 |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杏黄兜兰地理分布和资源状况 | 第23页 |
·杏黄兜兰栖息地群落结构特征 | 第23页 |
·不同生境条件对杏黄兜兰的影响 | 第23页 |
·杏黄兜兰栽培试验研究 | 第23-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调查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25-29页 |
·调查区地理位置 | 第25页 |
·地质地貌 | 第25-29页 |
·地质 | 第25页 |
·地貌 | 第25页 |
·土壤 | 第25-26页 |
·气候 | 第26-28页 |
·植被状况 | 第28-29页 |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9-38页 |
·杏黄兜兰所依存群落结构特征调查 | 第29-35页 |
·野外群落调查内容及样方数量 | 第29-30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杏黄兜兰种群格局判定方法 | 第31-34页 |
·杏黄兜兰种群生态位 | 第34-35页 |
·杏黄兜兰的繁殖方式调查 | 第35页 |
·室内试验 | 第35-38页 |
·室内栽培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64页 |
·杏黄兜兰地理分布和资源状况及不同生境条件对杏黄兜兰数量的影响 | 第38-42页 |
·杏黄兜兰地理分布和资源状况 | 第38-39页 |
·不同生境条件对杏黄兜兰数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不同海拔高度对单位面积内杏黄兜兰数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坡度对单位面积内杏黄兜兰数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坡向对单位面积内杏黄兜兰数量的影响 | 第41页 |
·单位面积内不同数量的高山栎和杜鹃林对单位面积内杏黄兜兰数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杏黄兜兰栖息地群落结构特征 | 第42-56页 |
·杏黄兜兰栖息地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 第42-44页 |
·杏黄兜兰所依存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44-53页 |
·杏黄兜兰所依存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44-47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分析 | 第47-48页 |
·不同海拔杏黄兜兰所依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 第48-53页 |
·杏黄兜兰种群的分布格局判定结果 | 第53-54页 |
·杏黄兜兰依存群落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 第54-55页 |
·杏黄兜兰群落生态优势度 | 第55-56页 |
·杏黄兜兰繁殖特性研究 | 第56页 |
·杏黄兜兰栽培试验研究 | 第56-64页 |
·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 | 第57-60页 |
·不同光照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差异 | 第60-6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71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濒危原因的探讨 | 第66-67页 |
·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 | 第66页 |
·人为活动的间接影响 | 第66-67页 |
·其它因素 | 第67页 |
·保护对策分析 | 第67-69页 |
·植物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 第67页 |
·居群遗传学研究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 第67-68页 |
·保护策略 | 第68-69页 |
·就地保护 | 第68页 |
·迁地保护 | 第68页 |
·其他保护策略 | 第68-69页 |
·研究结果探讨 | 第69-70页 |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图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