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隐私权的基本理论与网络隐私权的出现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传统隐私权的界定 | 第13-18页 |
一、隐私权概念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隐私权的特性 | 第15-16页 |
三、隐私权的价值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互联网给隐私权带来的冲击 | 第18-22页 |
一、互联网的发展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挑战 | 第18-20页 |
二、互联网对隐私权的影响探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 | 第22-35页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范畴的新发展 | 第22-28页 |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 第23页 |
二、网络隐私权的客体 | 第23-24页 |
三、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 第24-26页 |
四、网络隐私权的新特点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利用网络侵害隐私权的技术手段探析 | 第28-30页 |
一、Cookie 技术 | 第28-29页 |
二、木马程序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侵害网络隐私权的具体行为剖析 | 第30-35页 |
一、在网上宣扬、公布他人的隐私 | 第30-31页 |
二、网站泄露或与第三方共享隐私信息 | 第31-32页 |
三、专门的网络窥探业务 | 第32页 |
四、软硬件设备供应商滥用识别机制 | 第32-33页 |
五、用电子邮件侵害他人的隐私 | 第33-34页 |
六、雇主对雇员隐私的侵犯 | 第34页 |
七、政府部门的职务行为对隐私的侵害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国际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制度 | 第35-48页 |
第一节 保护网络隐私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方向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际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综述 | 第36-44页 |
一、美国 | 第36-40页 |
二、欧盟 | 第40-42页 |
三、瑞典 | 第42-43页 |
四、英国 | 第43页 |
五、法国 | 第43页 |
六、德国 | 第43-44页 |
七、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 第44页 |
第三节 从比较法上评析国外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 | 第44-48页 |
一、两种保护模式的背景分析 | 第44-45页 |
二、两种保护模式各自的缺陷 | 第45-46页 |
三、两种保护模式的冲突及协调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对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思考 | 第48-58页 |
第一节 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及不足 | 第48-52页 |
一、我国有关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 第48-50页 |
二、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模式 | 第50-51页 |
三、我国现行立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制度构想 | 第52-58页 |
一、树立正确的隐私权保护观念和立法指导思想,合理平衡各种隐私利益关系 | 第52-53页 |
二、制定比较健全的隐私权法律规范 | 第53-56页 |
三、制定相关的行业自律政策,作为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辅助措施 | 第56-57页 |
四、开展国际合作与协调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