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概况 | 第11-12页 |
| ·诱变技术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在选育耐盐突变体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 ·试材的准备 | 第15页 |
| ·继代苗耐盐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15-16页 |
| ·诱变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 ·EMS诱变处理‘全明星’、‘新明星’继代苗叶片 | 第16页 |
| ·~(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全明星’、‘新明星’草莓继代苗 | 第16-17页 |
| ·复合诱变处理‘全明星’、‘新明星’草莓继代苗 | 第17页 |
| ·EMS诱变处理‘全明星’草莓花药愈伤组织 | 第17页 |
| ·诱变剂的敏感性差异 | 第17页 |
| ·品种间诱变剂敏感性差异 | 第17页 |
| ·离体组织间诱变剂敏感性差异 | 第17页 |
| ·诱变处理草莓再生植株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7-19页 |
| ·SOD活性测定 | 第18页 |
| ·POD活性测定 | 第18页 |
| ·MDA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19页 |
| ·Na~+、K~+的含量测定 | 第19页 |
| ·诱变处理再生植株耐盐性差异比较 | 第19-21页 |
| ·NaCl胁迫对草莓诱变处理再生植株生物产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 ·NaCl胁迫下草莓诱变处理再生植株的受害情况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 ·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21页 |
| ·继代苗耐盐临界浓度的筛选 | 第21-22页 |
| ·诱变处理的效果 | 第22-26页 |
| ·EMS诱变处理对草莓继代苗叶片的影响 | 第22-24页 |
| ·60Co-γ射线处理对继代苗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复合诱变处理对继代苗叶片的影响 | 第25页 |
| ·EMS处理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草莓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分析 | 第26-28页 |
| ·草莓品种间诱变剂的敏感性差异 | 第26-27页 |
| ·草莓离体组织间对诱变剂敏感性的差异 | 第27-28页 |
| ·诱变处理草莓再生植株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28-32页 |
| ·盐胁迫条件下不同诱变处理再生植株S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28-29页 |
| ·盐胁迫条件下不同对诱变处理再生植株P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29页 |
| ·盐胁迫条件下诱变处理再生植株MDA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 ·盐胁迫条件下诱变处理再生植株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 ·盐胁迫条件下不同诱变处理再生植株Na~+、K~+含量及Na~+/K~+的变化 | 第31-32页 |
| ·诱变处理再生植株耐盐性差异比较 | 第32-34页 |
| ·NaCl胁迫对草莓诱变处理再生植株生物产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NaCl胁迫下草莓诱变处理再生植株的受害情况 | 第32-34页 |
| 4 讨论 | 第34-40页 |
| ·关于诱变剂的种类及处理方法的诱变效果 | 第34页 |
| ·关于离体材料对诱变剂的敏感性 | 第34-35页 |
| ·关于鉴定突变体的耐盐性指标 | 第35-38页 |
| ·细胞膜保护酶系统 | 第35-36页 |
| ·渗透调节物质 | 第36-37页 |
| ·对无机离子的吸收 | 第37-38页 |
| ·离体诱变筛选草莓耐盐变异体的可能性 | 第38-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 图版 | 第47-4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 作者简历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