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自然资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1 导论 | 第15-3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现实背景 | 第15-17页 |
·理论背景 | 第17-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0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36页 |
·森林可持续经营经济学研究综述 | 第21-29页 |
·自然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 第29-36页 |
·研究方法、内容及结构 | 第36-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37-39页 |
2 自然资本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 第39-59页 |
·生态经济学对资本含义的拓展 | 第39-43页 |
·西方经济学者及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论述 | 第39-40页 |
·新资本形式的涌现与资本含义的变迁 | 第40-41页 |
·从资本的内在规定性定义自然资本 | 第41-42页 |
·自然资本研究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 第42-43页 |
·自然资本的相关范畴 | 第43-47页 |
·自然资本的组成及相似提法 | 第43-44页 |
·自然资本与人工自然资本 | 第44-45页 |
·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社会资本的关系 | 第45-46页 |
·自然资本的特点 | 第46页 |
·自然资本的功能 | 第46-47页 |
·可持续性 | 第47-53页 |
·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 | 第47页 |
·可持续性的本质 | 第47-49页 |
·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 | 第49-50页 |
·可持续性的绿色核算 | 第50-53页 |
·替代与互补 | 第53-57页 |
·资源乐观主义替代性观点的反思 | 第53-54页 |
·总体上互补边际上替代的基本判断 | 第54-55页 |
·替代与互补的数学表达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森林自然资本管理的理论框架 | 第59-72页 |
·森林资源含义的变迁 | 第59-61页 |
·森林的生态学含义 | 第59-60页 |
·森林的生态经济学含义 | 第60页 |
·森林自然资本存量的考察 | 第60-61页 |
·森林自然资本管理的时空尺度 | 第61-65页 |
·生态学和经济学上的尺度分析 | 第61-62页 |
·空间尺度选择 | 第62-64页 |
·时间尺度选择 | 第64-65页 |
·自然资本管理与森林经营理论体系 | 第65-70页 |
·森林经营理论的梳理 | 第65-67页 |
·自然资本管理与现代森林经营模式 | 第67-68页 |
·自然资本管理与森林分类经营 | 第68页 |
·自然资本管理与生态系统管理 | 第68-69页 |
·自然资本管理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 第69-70页 |
·森林自然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森林自然资本的功能 | 第72-93页 |
·自然资本的功能分析 | 第72-76页 |
·自然资本的功能与服务的关系 | 第72-73页 |
·自然资本功能的De Groot分类 | 第73-74页 |
·自然资本的功能与属性 | 第74-76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功能划分 | 第76-77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调节功能 | 第76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生境功能 | 第76-77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生产功能 | 第77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信息功能 | 第77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功能实现度 | 第77-79页 |
·功能分析 | 第77页 |
·选择重要的功能 | 第77-78页 |
·功能的指标化 | 第78页 |
·指标的加总 | 第78-79页 |
·森林关键自然资本 | 第79-87页 |
·判别关键性应考虑的问题 | 第79-80页 |
·关键性标准及其测度 | 第80-83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划分 | 第83-87页 |
·实证研究:吉林省敦化林业局关键自然资本划定 | 第87-89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87页 |
·森林分布 | 第87-88页 |
·森林关键自然资本划定结果 | 第88-89页 |
·森林自然资本功能的维持 | 第89-92页 |
·功能维持的准则及其生态经济学意义 | 第89-90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功能实现度要求 | 第90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更新改造模式例证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森林自然资本的评价 | 第93-113页 |
·自然资本指数法的基本原理 | 第93-95页 |
·自然资本指数的提出 | 第93-94页 |
·自然资本指数的含义 | 第94页 |
·生态系统质量指数的指标确定 | 第94-95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指数的构造方法 | 第95-99页 |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 第96-97页 |
·自然资本管理方法下的“压力”与“状态”指标 | 第97-98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评价的“黑箱”原理 | 第98-99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评价的指标与指数 | 第99-102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 第99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评价的压力指标 | 第99-100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评价的状态指标 | 第100-101页 |
·本文构建的森林自然资本质量指数与国外的不同 | 第101-102页 |
·森林自然资本指数的计算公式 | 第102-104页 |
·指标合成方法的确定及权重的考虑 | 第102-103页 |
·计算公式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我国森林自然资本指数的实证研究 | 第104-112页 |
·资料的搜集 | 第104页 |
·森林自然资本的数量指数 | 第104-105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的压力指数 | 第105-107页 |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的状态指数 | 第107-109页 |
·森林自然资本指数 | 第109页 |
·我国森林自然资本指数分析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森林自然资本的投资 | 第113-130页 |
·自然资本投资的生态经济学含义 | 第113-115页 |
·主流经济学的人造资本投资 | 第113-114页 |
·生态经济学的自然资本投资 | 第114页 |
·宏观投资资本结构内涵的拓展 | 第114-115页 |
·森林自然资本投资的方式 | 第115-116页 |
·向森林自然资本直接投资 | 第115-116页 |
·向森林自然资本间接投资 | 第116页 |
·我国森林自然资本投资的基本判断 | 第116-122页 |
·以木材生产为主阶段 | 第117-118页 |
·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并重阶段 | 第118-120页 |
·以生态建设为主阶段 | 第120-122页 |
·几点判断 | 第122页 |
·我国森林自然资本投资的途径及对策 | 第122-129页 |
·短线投资的途径和对策 | 第123-127页 |
·长线投资的途径和对策 | 第127-129页 |
·短线投资途径与长线投资途径的关系 | 第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44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