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相关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 第11-13页 |
·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简述 | 第11-12页 |
·当代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综述 | 第12页 |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阐释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页 |
·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18-30页 |
·学校教育学分制必修课的主渠道途径与多种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 | 第18-25页 |
·学分制必修课的主渠道途径 | 第18-19页 |
·校园网络教育途径 | 第19页 |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 第19-20页 |
·多种社团活动途径 | 第20-21页 |
·党团组织生活途径 | 第21-22页 |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 第22-23页 |
·“三育人”教育途径 | 第23-24页 |
·自我教育途径 | 第24-25页 |
·学校教育与“传统、浓厚”的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 第25-26页 |
·学校教育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 第26-30页 |
·“三支一扶”社会实践活动途径 | 第26-27页 |
·“西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途径 | 第27页 |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途径 | 第27-28页 |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途径 | 第28页 |
·“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活动途径 | 第28-30页 |
第3章 当代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30-37页 |
·学校“主要阵地”的课程教育及校内其它途径相结合 | 第30-33页 |
·“主要阵地”的课程教育和“隐性渗透”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 第30-31页 |
·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途径 | 第31-32页 |
·国家政治思想的大众传媒教育途径 | 第32-33页 |
·高校心理咨询辅导途径 | 第33页 |
·高校学生的多种社团活动途径 | 第33页 |
·学校教育与“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相结合途径 | 第33-34页 |
·学校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途径 | 第34-37页 |
·“山野教育”途径 | 第34-35页 |
·“上山下乡”途径 | 第35页 |
·“参加大型建设工程”途径 | 第35-36页 |
·“睦邻周”、“礼貌周”活动途径 | 第36页 |
·“宗教教育”活动宣传途径 | 第36-37页 |
第4章 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异同分析 | 第37-41页 |
·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相同点 | 第37-38页 |
·二者都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各自的目标保持一致 | 第37页 |
·二者都把“课程解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37页 |
·二者都十分重视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 第37-38页 |
·二者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公民意识 | 第38页 |
·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不同点 | 第38-41页 |
·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中体现政治教育的理念不同 | 第39页 |
·双方在教育对象上所体现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不同 | 第39页 |
·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教育”关系的结合度不同 | 第39-40页 |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正面教育”,西方则注重“熏陶教育” | 第40-41页 |
第5章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研究的启示 | 第41-52页 |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的启示 | 第41-45页 |
·必须继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第41-42页 |
·必须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42页 |
·必须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打造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 第42-43页 |
·必须继续保持努力探索创新的精神,不断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 | 第43页 |
·必须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作风”,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43-44页 |
·必须重视日益重要的网络传媒,探索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 第44-45页 |
·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中的经验及借鉴 | 第45-52页 |
·辩证借鉴西方宗教教育的“殉道精神”,增强学生“求知欲” | 第45-46页 |
·重视“隐性渗透”教育的巨大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46-47页 |
·学习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精神”,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新机制 | 第47-48页 |
·合理借鉴西方“自由、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8-49页 |
·借鉴西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途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 第49-50页 |
·学习西方高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