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普光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演化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 ·论文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储层沥青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普光气藏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及普光气藏基本特征 | 第20-37页 |
| ·地层及储层特征 | 第20-23页 |
| ·地层概况 | 第20页 |
| ·储层特征 | 第20-23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27页 |
| ·纵向上的构造层 | 第23-26页 |
| ·横向上的构造单元 | 第26-27页 |
| ·盆地演化特征 | 第27-33页 |
| ·盆地原型演化 | 第27-28页 |
| ·盆地改造演化 | 第28-33页 |
| ·普光气藏基本特征 | 第33-37页 |
|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 第33-34页 |
| ·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储层发育 | 第34-35页 |
| ·低温、常压、高含H_2S气藏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有效烃源岩生烃条件及热演化史 | 第37-40页 |
| ·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37页 |
| ·有效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性质 | 第37-38页 |
| ·有效烃源岩成熟度与热演化史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普光气藏储层沥青特征与成因 | 第40-51页 |
| ·储层沥青基本特征 | 第40-42页 |
| ·储层沥青反射率 | 第42-45页 |
| ·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45-47页 |
| ·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 | 第45页 |
| ·甾、萜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45-47页 |
| ·储层沥青成因与来源 | 第47-51页 |
| ·储层沥青成因 | 第47页 |
| ·储层沥青/源对比 | 第47-51页 |
| 第五章 普光气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 第51-67页 |
| ·天然气组成特征 | 第51页 |
| ·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 第51-58页 |
| ·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 | 第51-53页 |
| ·天然气气源类型 | 第53-56页 |
| ·天然气成因 | 第56-57页 |
| ·天然气来源 | 第57-58页 |
| ·硫化氢分布与成因 | 第58-67页 |
| ·硫化氢成因机理 | 第58-59页 |
| ·气藏中硫化氢TSR证据 | 第59-63页 |
| ·飞仙关组TSR地质条件 | 第63-64页 |
| ·TSR对天然气的影响 | 第64-67页 |
| 第六章 普光气藏成藏演化与成藏模式 | 第67-74页 |
| ·圈闭演化史 | 第67-68页 |
| ·烃类演化史 | 第68-71页 |
| ·油气充注期次 | 第68-71页 |
| ·烃类演化史 | 第71页 |
| ·成藏演化与成藏模式 | 第71-74页 |
| ·成藏演化 | 第71-73页 |
| ·成藏模式探讨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图版说明 | 第82-83页 |
| 图版Ⅰ | 第83-84页 |
| 图版Ⅱ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