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页 |
| 研究对象 | 第9页 |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 前人的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 研究的遗漏和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张拉膜结构发展历史和理论背景概述 | 第13-21页 |
| ·张拉膜结构的发展历程概述 | 第13-14页 |
| ·张拉膜结构发展的技术理论支持 | 第14-15页 |
| ·张拉膜的结构优势 | 第15-16页 |
| ·张拉膜建筑与结构表现主义 | 第16-17页 |
| ·著名膜结构设计师及其成就 | 第17-21页 |
| ·弗赖·奥托(Frei Otto) | 第17-18页 |
| ·霍斯特·伯杰(Horst Berger) | 第18-19页 |
| ·迈克尔·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张拉膜结构的造型设计 | 第21-40页 |
| ·张拉膜的结构概念 | 第21-22页 |
| ·结构组成 | 第21页 |
| ·膜面的几何要求 | 第21-22页 |
| ·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 | 第22-23页 |
| ·张拉膜结构膜面造型的设计方法 | 第23-30页 |
| ·边界的概念 | 第23-24页 |
| ·运用边界的概念进行膜面造型设计 | 第24-30页 |
| ·张拉膜结构的支承体系设计 | 第30-40页 |
| ·张拉膜结构的支承方式 | 第30-36页 |
| ·高点构造和造型设计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张拉膜结构空间设计的特殊性 | 第40-57页 |
| ·张拉膜结构的空间特点 | 第40-41页 |
| ·结构形式与建筑空间的高度一致性 | 第40页 |
| ·透明的负双曲面空间 | 第40页 |
| ·新的空间限定元素 | 第40-41页 |
| ·张拉膜结构与建筑空间要求的契合 | 第41-43页 |
| ·张拉膜的结构空间形态 | 第41页 |
| ·充分利用结构空间 | 第41-42页 |
| ·增加膜面内部支撑减少结构高度 | 第42页 |
| ·在膜面内部设置低点结构 | 第42-43页 |
| ·张拉膜建筑的空间限定和分隔 | 第43-49页 |
| ·建筑对空间封闭和再划分的需求 | 第43页 |
| ·刚性结构元素的引入 | 第43-44页 |
| ·问题 | 第44页 |
| ·覆盖建筑的特定空间 | 第44页 |
| ·设置独立功能单元 | 第44-45页 |
| ·利用张拉膜结构中的刚性构件 | 第45-46页 |
| ·使用刚性过渡构件 | 第46-48页 |
| ·使用柔性过渡构件 | 第48-49页 |
| ·张拉膜结构和其他结构交接的视觉设计 | 第49-50页 |
| ·协调 | 第49-50页 |
| ·对比 | 第50页 |
| ·光在张拉膜结构空间表现中的作用 | 第50-53页 |
| ·光对曲面识别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膜结构内部光环境特点 | 第51页 |
| ·引入直射光线 | 第51页 |
| ·增强曲面识别性 | 第51-52页 |
| ·优化室内光环境 | 第52页 |
| ·心理需求 | 第52-53页 |
| ·拼逢在张拉膜结构空间表现中的作用 | 第53-57页 |
| ·拼缝对曲面识别的影响 | 第53页 |
| ·拼缝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 | 第53-54页 |
| ·可识别性 | 第54页 |
| ·比例尺度 | 第54-55页 |
| ·突出节点 | 第55页 |
| ·装饰性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张拉膜结构的建筑语言 | 第57-80页 |
| ·张拉膜结构与建筑 | 第57-60页 |
| ·结构与建筑 | 第57-58页 |
| ·探索张拉膜结构的建筑内涵 | 第58-60页 |
| ·张拉膜结构在建筑中的角色 | 第60-70页 |
| ·建筑主体空间 | 第61-63页 |
| ·外皮 | 第63-64页 |
| ·内皮 | 第64-65页 |
| ·覆盖空间 | 第65-66页 |
| ·附加空间 | 第66-67页 |
| ·立面 | 第67-69页 |
| ·可变活动结构 | 第69-70页 |
| ·张拉膜结构在旧建筑改造更新中的运用 | 第70-74页 |
| ·旧建筑改造的策略 | 第70页 |
| ·张膜结构在旧建筑改造中的优势 | 第70-71页 |
| ·实例分析 | 第71-74页 |
| ·张拉膜建筑的象征表现 | 第74-76页 |
| ·象征的含义 | 第74-75页 |
| ·张拉膜结构的象征表现 | 第75-76页 |
| ·张拉膜建筑对地域特征的反映 | 第76-80页 |
| ·地域性的含义 | 第76页 |
| ·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 第76-77页 |
| ·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反映 | 第77-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书目 | 第82-84页 |
| 图片来源 | 第84-88页 |
| 附录 | 第88-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