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析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描述 | 第18-32页 |
| ·社会救助的内涵界定 | 第18-22页 |
| ·社会救助的含义 | 第18-19页 |
| ·社会救助思想的概述 | 第19-21页 |
| ·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的内容 | 第21-22页 |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理论概述 | 第22-29页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救助的论述 | 第22-25页 |
| ·毛泽东的社会救助理论 | 第25-27页 |
| ·江泽民对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贡献 | 第27-28页 |
| ·胡锦涛对社会救助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 第28-29页 |
| ·西方国家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探讨 | 第29-32页 |
|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 | 第29-30页 |
| ·费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 第30页 |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0-31页 |
|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新乡市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 第32-50页 |
| ·新乡市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 ·新乡市的城市概况 | 第32页 |
| ·新乡市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 ·新乡市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50页 |
| ·传统救济观念盛行 | 第34-37页 |
| ·社会救助覆盖面不足 | 第37-39页 |
| ·救助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 第39-44页 |
| ·过于重视经济性救助而忽视再就业能力的培养 | 第44-46页 |
| ·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不够规范 | 第46-48页 |
| ·社会救助法制不规范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完善新乡市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的思考 | 第50-70页 |
| ·国内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的经验借鉴 | 第50-54页 |
| ·上海的社会救助模式 | 第50-52页 |
| ·武汉的社会救助模式 | 第52-53页 |
| ·重庆的社会救助模式 | 第53-54页 |
| ·发展新乡市当地经济 | 第54-56页 |
| ·加大推动当地物流中心建设 | 第54-55页 |
| ·培育支柱产业和实现产业升级多措并举 | 第55页 |
| ·增强创新功能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 第55-56页 |
| ·健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机制 | 第56-59页 |
| ·政府应树立积极的社会救助理念 | 第56-57页 |
| ·重点确立科学的救助标准调整原则 | 第57-59页 |
| ·完善新乡市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保障项目 | 第59-62页 |
|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中的"送医"服务项目 | 第59页 |
| ·完善就业援助项目中的送"岗"服务项目 | 第59-60页 |
| ·加强教育保障制度中的未成年子女援助 | 第60页 |
| ·完善未成年人与老年人的救助项目 | 第60-61页 |
| ·完善住房保障项目政策 | 第61页 |
| ·完善对城市特困对象的救助项目 | 第61-62页 |
| ·合理规范政府行为 | 第62-63页 |
|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 第62页 |
| ·规范政府职能 | 第62-63页 |
| ·完善扶贫再就业的制度保障 | 第63-66页 |
| ·保障城市贫困居民发展和竞争机会的对策 | 第63-65页 |
| ·规范组织受助群体参加公益劳动 | 第65-66页 |
| ·为灵活就业者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 第66页 |
| ·完善城市社会救助法规建设 | 第66-70页 |
| ·把握《社会救助法》在制定上的重点问题 | 第66-67页 |
| ·健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67-68页 |
| ·健全灾害社会救助法规政策 | 第68-69页 |
| ·健全专项社会救助项目制度 | 第69-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A 新乡市社会救助情况调查问卷 | 第76-81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