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47页 |
1.1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与雨洪资源利用 | 第14-25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 第14-15页 |
1.1.2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 | 第15-17页 |
1.1.3 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的工程技术措施 | 第17-20页 |
1.1.4 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的非工程措施 | 第20-25页 |
1.2 雨洪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联合调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5-42页 |
1.2.1 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2 洪水资源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7-33页 |
1.2.3 引洪回灌补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33-35页 |
1.2.4 地下水人工回灌的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1.2.5 地下水库调蓄水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第37-4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7页 |
1.3.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42-43页 |
1.3.2 论文总体思路 | 第43-44页 |
1.3.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1.3.4 论文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46-47页 |
2 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可能性研究及风险分析 | 第47-65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47-48页 |
2.2 水库实施洪水资源化调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48-50页 |
2.2.1 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 第48-49页 |
2.2.2 洪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第49-50页 |
2.2.3 防洪安全与兴利蓄水的矛盾激化程度分析 | 第50页 |
2.3 水库实施洪水资源化调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50-56页 |
2.3.1 洪水预报应用于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中的可行性研究 | 第50-53页 |
2.3.2 降雨预报信息应用于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中的可行性研究 | 第53-56页 |
2.4 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2.5 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的风险分析 | 第57-61页 |
2.5.1 水库常规调度方式风险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2.5.2 水库洪水预报调度方式风险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2.6 碧流河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的风险分析 | 第61-64页 |
2.6.1 考虑洪水预报的预报调度方式风险率的计算 | 第61-63页 |
2.6.2 考虑降雨预报的风险率计算 | 第63-64页 |
2.7 小结 | 第64-65页 |
3 汛限水位实时动态控制决策方案的优选方法研究 | 第65-77页 |
3.1 汛限水位实时动态控制方案的决策方法及其实施步骤 | 第65-67页 |
3.2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的兴利效益分析与计算 | 第67-70页 |
3.2.1 洪水与兴利连续长系列调节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3.2.2 水库兴利效益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 第69-70页 |
3.3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的风险分析与计算 | 第70-71页 |
3.3.1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风险率的定义与计算 | 第70-71页 |
3.3.2 动态控制汛限水位的风险损失计算 | 第71页 |
3.4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的多指标体系 | 第71-72页 |
3.5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的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第72-73页 |
3.6 碧流河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的模糊优选 | 第73-76页 |
3.7 小结 | 第76-77页 |
4 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方法研究 | 第77-84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模型建立及求解 | 第77-80页 |
4.2.1 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模型建立 | 第77-79页 |
4.2.2 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第79-80页 |
4.3 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的风险分析 | 第80-81页 |
4.4 碧流河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研究 | 第81-83页 |
4.4.1 碧流河水库及下游补源区基本情况 | 第81-82页 |
4.4.2 碧流河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4.5 结语 | 第83-84页 |
5 面向洪水资源化与生态安全的水库实时预报调度系统研究 | 第84-96页 |
5.1 引言 | 第84-85页 |
5.2 现行水库洪水调度系统结构设计与功能 | 第85-86页 |
5.3 面向洪水资源化与生态安全的水库实时预报调度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86-88页 |
5.3.1 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功能扩展 | 第86-88页 |
5.3.2 水库实时预报调度系统结构设计 | 第88页 |
5.4 面向洪水资源化与生态安全的水库实时预报调度系统集成 | 第88-89页 |
5.5 面向洪水资源化与生态安全的水库实时预报调度流程 | 第89-91页 |
5.6 面向洪水资源化与生态安全的水库实时预报调度系统应用实例 | 第91-95页 |
5.7 小结 | 第95-96页 |
6 地下水库调蓄功能研究及其在流域防洪系统中的作用 | 第96-115页 |
6.1 引言 | 第96-97页 |
6.2 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与调蓄原理 | 第97-101页 |
6.2.1 地下水库的概念及优点 | 第97-99页 |
6.2.2 地下水库的调蓄原理 | 第99页 |
6.2.3 利用地下水库蓄水的基础条件 | 第99-100页 |
6.2.4 地下水库的功能特征 | 第100-101页 |
6.3 地下水库的分类与组成 | 第101-104页 |
6.3.1 地下水库的分类 | 第101-102页 |
6.3.2 地下水库的组成 | 第102-104页 |
6.4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与部分指标的计算 | 第104-106页 |
6.4.1 地下水库的特征水位与特征库容 | 第104页 |
6.4.2 地下水库的调蓄库容和实时库容 | 第104-105页 |
6.4.3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部分指标的计算 | 第105-106页 |
6.5 地下水库调蓄库容计算方法 | 第106-107页 |
6.5.1 孔隙介质地下水库调蓄库容计算 | 第106页 |
6.5.2 岩溶地下水库调蓄库容计算 | 第106-107页 |
6.6 下辽河平原利用地下水库调蓄水资源应用实例 | 第107-112页 |
6.6.1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库调蓄水资源潜力分析 | 第107-111页 |
6.6.2 利用地下水库调蓄径流的实施方案 | 第111-112页 |
6.7 利用地下水库蓄水的效益分析 | 第112-114页 |
6.7.1 资源效益 | 第112页 |
6.7.2 经济效益 | 第112-113页 |
6.7.3 环境效益 | 第113页 |
6.7.4 社会效益 | 第113页 |
6.7.5 开发地下水库的负效应 | 第113-114页 |
6.8 结论和建议 | 第114-115页 |
7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 第115-130页 |
7.1 引言 | 第115页 |
7.2 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及其特征 | 第115-116页 |
7.3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116-118页 |
7.3.1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7.3.2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评价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 | 第117-118页 |
7.4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方法 | 第118-123页 |
7.4.1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优选 | 第118-119页 |
7.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119-120页 |
7.4.3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方法 | 第120-122页 |
7.4.4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库调蓄能力评价实例 | 第122-123页 |
7.5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模糊集方法 | 第123-129页 |
7.5.1 模糊模式识别交叉迭代模型 | 第124-125页 |
7.5.2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多层模糊模式识别交叉迭代模型 | 第125页 |
7.5.3 应用实例 | 第125-129页 |
7.6 结论 | 第129-130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30-132页 |
8.2 前景展望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合作完成论文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