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我国发展钢渣循环利用的意义 | 第10-13页 |
| ·钢渣返回利用的现状 | 第11-12页 |
| ·热态渣循环利用的应用方向 | 第12-13页 |
| ·国内LF渣循环利用的概况 | 第13-15页 |
| ·LF热态渣循环利用方式 | 第13页 |
| ·国内LF渣循环利用的现状 | 第13-15页 |
| ·LF渣的脱硫性能 | 第15-23页 |
| ·LF渣的形态 | 第15页 |
| ·LF渣的精炼作用 | 第15-16页 |
| ·LF脱硫渣系的组成分类 | 第16-17页 |
| ·LF渣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23页 |
| ·LF渣成分对脱硫的影响 | 第17-20页 |
| ·LF渣物理性质对脱硫的影响 | 第20-22页 |
| ·脱硫反应的动力学 | 第22-23页 |
| ·LF精炼脱硫 | 第23-25页 |
| ·LF工艺简介 | 第23页 |
| ·LF精炼工艺特点 | 第23-24页 |
| ·LF造白渣精炼 | 第24-2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LF渣循环工业试验研究 | 第28-40页 |
| ·LF渣循环工业设备 | 第28-29页 |
| ·LF热态渣循环工艺 | 第29-32页 |
| ·转炉出钢控制 | 第29-30页 |
| ·LF热态渣返回的添加料 | 第30-31页 |
| ·LF热态渣返回的添加料控制 | 第31页 |
| ·LF热态渣返回利用规则 | 第31-32页 |
| ·LF热态渣返回的取样方案 | 第32页 |
| ·精炼终点钢中[O]的变化 | 第32-33页 |
| ·精炼终点钢中[S]的变化 | 第33-34页 |
| ·循环过程中精炼终点含S夹杂物分析 | 第34-39页 |
| ·LF渣循环次数对钢中含硫夹杂物的影响 | 第35-38页 |
| ·含S夹杂物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LF炉渣脱硫热力学 | 第40-60页 |
| ·LF精炼渣脱硫的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 ·LF渣循环对硫容量的影响 | 第42-45页 |
| ·硫容量定义 | 第42-43页 |
| ·光学碱度 | 第43页 |
| ·硫容量模型计算 | 第43-44页 |
| ·硫容量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 ·LF渣循环对硫分配比的影响 | 第45-49页 |
| ·硫分配比定义 | 第45-46页 |
| ·钢水中的氧活度和硫活度系数计算 | 第46-47页 |
| ·硫分配比的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 ·LF渣脱硫影响因素的变化 | 第49-51页 |
| ·LF渣循环过程中碱度(CaO/SiO_2)的变化 | 第49-50页 |
| ·LF渣循环过程中(FeO+MnO)的变化 | 第50页 |
| ·LF渣循环过程中M值的变化 | 第50-51页 |
| ·添加石灰对渣脱硫能力的影响 | 第51-55页 |
| ·石灰添加量对热态渣脱硫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添加石灰条件下Ls的变化 | 第52-54页 |
| ·添加石灰条件下Cs的变化 | 第54-55页 |
| ·未添加石灰条件下渣的脱硫能力变化 | 第55-58页 |
| ·提高出钢温度对渣脱硫能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未添加石灰条件下Ls的变化 | 第56页 |
| ·未添加石灰条件下Cs的变化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LF渣循环过程中岩相的变化 | 第60-74页 |
| ·LF循环渣样的成分 | 第60-61页 |
| ·LF渣熔点的变化 | 第61-63页 |
| ·炉渣熔点测定基本原理 | 第61页 |
| ·熔点测定实验步骤 | 第61-63页 |
| ·LF渣返回的岩相分析 | 第63-71页 |
| ·含铝钢的LF渣循环的岩相分析 | 第64-67页 |
| ·不含铝钢的LF渣循环的岩相分析 | 第67-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