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言 | 第10-12页 |
一、前康德哲学主要对“感性”规定的理解 | 第12-17页 |
(一) 古希腊哲学视域中的“感性”及其特征 | 第13-14页 |
(二) 近代哲学认识论视域中的“感性”及其特征 | 第14-17页 |
二、康德感性理论的内容及其实质 | 第17-29页 |
(一) 康德“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的意义 | 第17-19页 |
(二) 康德对感性规定的理解 | 第19-22页 |
(三) 康德对感性地位的界定 | 第22-25页 |
1、感性作为知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 第22-23页 |
2、感性主体性 | 第23-25页 |
(四) 康德对感性能动性的诠释 | 第25-27页 |
(五) 康德对感性理解的矛盾 | 第27-29页 |
三、马克思感性理论内容及其对康德感性理论的超越 | 第29-41页 |
(一) 马克思感性理论的现实前提 | 第29-30页 |
(二) 马克思感性理论的特质 | 第30-33页 |
1、马克思感性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30-32页 |
2、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历史特质 | 第32-33页 |
(三) 马克思感性理论的现实地位 | 第33-41页 |
1、感性能力、对象、活动的一致性 | 第33-35页 |
2、感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 | 第35-37页 |
3、劳动的建构性 | 第37-41页 |
四、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当代意义 | 第41-44页 |
(一) 马克思的感性理论对传统哲学的突破 | 第41-42页 |
(二) 马克思的感性理论实现了对传统实践哲学的超越 | 第42页 |
(三) 马克思的感性理论实现了认识论的存在论转向 | 第42-43页 |
(四) 感性理论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使用授权说明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