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古城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初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 第10-1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经验借鉴 | 第19-30页 |
·国外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发展演变 | 第19-20页 |
·文物建筑的保护 | 第19页 |
·历史地段的保护 | 第19-20页 |
·国外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实践经验 | 第20-24页 |
·法国 | 第20-22页 |
·美国 | 第22-24页 |
·国内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发展演变 | 第24-25页 |
·国内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实践经验 | 第25-27页 |
·北京菊儿胡同 | 第25-26页 |
·淮安古城 | 第26-27页 |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中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 | 第27-30页 |
·合理的功能定位 | 第27-28页 |
·调整用地结构 | 第28-29页 |
·小规模更新改造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淮阳古城保护现状 | 第30-39页 |
·概况 | 第30页 |
·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城区的发展与演变 | 第31-33页 |
·初始期——单核团状 | 第31-32页 |
·游离期——“一城一陵” | 第32页 |
·发展期——双核的形成 | 第32-33页 |
·壮大熟期——三核的形成 | 第33页 |
·城市文化遗存与特色 | 第33-37页 |
·古建筑 | 第34-35页 |
·古遗址 | 第35页 |
·古墓葬 | 第35-36页 |
·城池遗址 | 第36页 |
·街巷 | 第36页 |
·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 第36-37页 |
·保护现状 | 第37-39页 |
·整体动态保护的缺乏 | 第37页 |
·更新模式混乱 | 第37页 |
·环境污染严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淮阳古城土地利用评析 | 第39-45页 |
·文化遗存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 第39页 |
·古城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陈楚故城 | 第40-41页 |
·龙湖区 | 第41-42页 |
·太昊陵区 | 第42-43页 |
·土地利用粗放、不合理原因探析 | 第43-45页 |
·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弊端 | 第43-44页 |
·规划的局限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淮阳古城土地集约利用途径探讨 | 第45-58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确定 | 第45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 第45页 |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 第45-54页 |
·对古城区进行合理的定位 | 第45-46页 |
·编制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 第46-51页 |
·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土地调整,促进集约水平 | 第51-53页 |
·新老城区协调发展,优化新区用地布局 | 第53页 |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 第53-54页 |
·保障措施 | 第54-58页 |
·完善保护法规及相关制度 | 第54-55页 |
·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 | 第55页 |
·编制合理规划体系 | 第55-56页 |
·加强城镇用地的管理与监督 | 第56-57页 |
·健全建设用地的市场配置机制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