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2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 | 第10-11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27页 |
·国外学者的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 | 第12-13页 |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英美产业结构演替规律研究 | 第13-15页 |
·日本、法国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 第15页 |
·国内学者的研究概述 | 第15-22页 |
·我国古、近现代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 第15-17页 |
·我国当代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 第17-22页 |
·对产业结构研究的评价 | 第22-23页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几个问题 | 第23-27页 |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23页 |
·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阶段的划分 | 第25-27页 |
3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结构演进 | 第27-41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背景 | 第27-30页 |
·产业结构演进的初始条件 | 第27-28页 |
·产业结构演进的初始结构 | 第28-30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 | 第30-32页 |
·三类产业产值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 第31-32页 |
·重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形成 | 第32页 |
·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2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 第32-36页 |
·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不合理 | 第33页 |
·重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自我封闭、自我循环 | 第33-34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常规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 | 第34-35页 |
·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非对称演变 | 第35-36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36-37页 |
·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第36页 |
·西北地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有所上升 | 第36-37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及增长效应的历史反思 | 第37-41页 |
·“畸形”结构对西北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第37-38页 |
·经济效益低下 | 第38-39页 |
·产业结构体系中的功能障碍 | 第39-40页 |
·超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产业结构非常规转换 | 第40-41页 |
4 “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产业结构演进 | 第41-53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 | 第42-45页 |
·三类产业向均衡结构演进 | 第42-43页 |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 第43页 |
·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协调 | 第43-44页 |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结构不尽合理 | 第44-45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 第45-46页 |
·产业结构演变趋于良性循环 | 第45页 |
·市场导向的产业关联结构转换机制逐步形成 | 第45页 |
·贸易增长对产业结构演进作用增强 | 第45-46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46-49页 |
·西北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其他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拉大 | 第47-48页 |
·产业同构严重,贸易冲突加剧 | 第48-49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及增长效应的历史反思 | 第49-53页 |
·市场经济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演变的体制保障 | 第49-50页 |
·区域产业同构的成因及解决 | 第50-51页 |
·加快制度变革,促进产业结构合理演进 | 第51-53页 |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 | 第53-65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 | 第53-57页 |
·三类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 第53-54页 |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 第54-55页 |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继续优化 | 第55页 |
·第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 第55-57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 第57-58页 |
·产业结构趋于“高度化” | 第57-58页 |
·产业结构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增强 | 第58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58-62页 |
·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增加 | 第59页 |
·产业同构化问题趋向弱化 | 第59-62页 |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及增长效应的历史反思 | 第62-65页 |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的根本因素 | 第62-63页 |
·增强产业结构的开放性,鼓励区内外贸易和投资 | 第63-64页 |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 第64-65页 |
6 结论 | 第65-67页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论文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