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 1 我国蚊虫的危害情况 | 第11-12页 |
| ·骚扰吸血 | 第11页 |
| ·传播疾病 | 第11-12页 |
| 2 我国蚊虫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 第12-14页 |
| 3 我国主要传病蚊种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14-15页 |
| 4 我国主要蚊虫控制技术 | 第15-22页 |
| ·化学控制 | 第16-19页 |
| ·杀虫剂处理帐帘 | 第16页 |
| ·蚊香 | 第16页 |
| ·空间喷洒杀虫剂 | 第16-17页 |
| ·驱蚊产品 | 第17-18页 |
| ·用化学杀幼虫剂处理蚊幼孳生场所 | 第18页 |
| ·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IGRs) | 第18-19页 |
| ·生物控制 | 第19-21页 |
| ·微生物 | 第19-20页 |
| ·线虫类 | 第20页 |
| ·食蚊鱼类 | 第20页 |
| ·剑水蚤(Cyclopoids) | 第20-21页 |
| ·环境治理 | 第21页 |
| ·结语 | 第21-22页 |
| 5 目前我国蚊虫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 ·蚊媒抗性问题 | 第22-23页 |
| ·环境污染问题 | 第23页 |
| 6 环保型蚊虫控制技术研究概况 | 第23-28页 |
| ·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蚊幼的作用 | 第23-24页 |
| ·宿主气味引诱/驱避物对蚊虫的作用 | 第24-28页 |
| ·人体代谢物 | 第24-25页 |
| ·二氧化碳 | 第25-26页 |
| ·乳酸 | 第26页 |
| ·氨 | 第26-27页 |
| ·其他气味物 | 第27页 |
| ·展望 | 第27-28页 |
| 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1 供试蚊虫及其饲养方法 | 第29页 |
| 2 “Y”型嗅觉仪 | 第29页 |
| 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 第3章 单宁酸对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0-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 ·供试蚊虫和药剂 | 第30页 |
| ·淡色库蚊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测定 | 第30页 |
| ·同浓度单宁酸对淡色库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 ·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 | 第30-33页 |
| ·不同浓度单宁酸对淡色库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 讨论 | 第34-36页 |
| ·单宁酸对昆虫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 | 第34-35页 |
| ·单宁酸与常用杀蚊剂对昆虫的毒性差异 | 第35-36页 |
| 第4章 几种人体气味物质对淡色库蚊雌成虫的引诱和驱避作用 | 第36-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供试蚊虫 | 第36页 |
| ·供试化合物与溶剂 | 第36页 |
| ·供试化合物的准备 | 第36页 |
| ·供试化合物对成蚊趋向行为的影响 | 第36-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 第5章 几种人体气味物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及其野外诱蚊效果评估 | 第40-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供试蚊虫 | 第40页 |
| ·供试化合物与溶剂 | 第40页 |
| ·供试化合物的准备 | 第40页 |
| ·供试化合物对雌蚊趋向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野外诱蚊试验的方法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在嗅觉仪内几种人体气味物对白纹伊蚊趋向行为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几种人体气味物在野外对雌蚊的引诱效果 | 第43-44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46-47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7页 |
|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所获的奖励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