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论文

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以疏勒河流域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正文目录第5-8页
图表目录第8-10页
第一章 绪言第10-28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选题依据第12-14页
   ·典型研究区第14-16页
   ·研究进展第16-25页
     ·土壤水盐模型研究进展第16-19页
     ·地下水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第19-22页
     ·土壤盐渍化模型研究进展第22-25页
   ·研究路线和内容第25-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 水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第28-39页
   ·典型区水资源概况第28-29页
   ·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潜力第29-32页
     ·水资源特点第29-31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第31-32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第32-34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误区第32-33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辨析第33-34页
   ·研究区水土资源开发第34-37页
     ·开发历史第34-35页
     ·移民开发项目第35-36页
     ·研究区潜在生态环境影响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干旱区土壤水盐运动模型研究第39-58页
   ·水盐运动研究第39-40页
   ·干旱区灌区洗盐排碱第40-42页
     ·洗盐标准第40-41页
     ·盐分蓄积量及设计排盐量第41页
     ·冲洗定额第41-42页
   ·土壤水盐均衡模型第42-44页
   ·垂向一维入渗水盐运移模型第44-49页
     ·垂向一维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第44-45页
     ·垂向一维土壤盐分运移方程第45-46页
     ·模型求解第46-49页
   ·实例研究第49-56页
     ·研究区洗盐排碱应用第49-50页
     ·研究区土壤水动力学参数获取第50-52页
     ·研究区一维土壤水盐运移模拟第52-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基于遥感和GIS的地下水系统模型第58-91页
   ·基于遥感和GIS的地下水模型第58-61页
   ·地下水模型的构建第61-74页
     ·基于数量化理论的水文地质参数研究第62-65页
     ·基于DEM的河渠补给研究第65-68页
     ·基于MODIS的灌溉范围提取研究第68-69页
     ·土壤水地下水耦合数学模型第69-71页
     ·主要源汇项处理第71-73页
     ·总体模型结构第73-74页
   ·实例研究第74-88页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第74-75页
     ·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第75-76页
     ·含水层点参确定第76-80页
     ·边界及源汇项处理第80-85页
     ·模型验证与率定第85-86页
     ·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第86-88页
   ·本章小结第88-91页
第五章 土壤盐渍化成因机理及其驱动分析第91-99页
   ·盐渍化定义和特点第91-92页
   ·盐渍化土壤类型和分级第92-93页
   ·盐渍化的成因机理第93-94页
   ·盐渍化驱动因子分析第94-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与分析第99-115页
   ·基于GIS的一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模型第99-100页
   ·基于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的二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模型第100-105页
     ·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原要理第100-103页
     ·面向权重的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第103-105页
   ·实例研究第105-113页
     ·一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第105-107页
     ·二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第107-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七章 基于遥感信息模型的土壤盐渍化预测探讨第115-125页
   ·遥感信息模型原理第115-118页
   ·土壤盐渍化遥感模型的建立第118-120页
   ·实例研究第120-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特色与创新点及展望第125-129页
   ·主要结论第125-126页
   ·本文特色与主要创新点第126-128页
     ·本文特色第126-127页
     ·主要创新点第127-128页
   ·展望第128-129页
论文附图、表第129-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董事会规范的强制性与任意性研究--以我国《公司法》为中心
下一篇:基于C/S与B/S的通信器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