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形状记忆合金 | 第7-11页 |
1.2.1 形状记忆合金的种类 | 第8-10页 |
1.2.2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3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与展望 | 第11页 |
1.3 形状记忆效应 | 第11-16页 |
1.3.1 马氏体相变与SME | 第12-14页 |
1.3.2 形状记忆效应机制 | 第14-15页 |
1.3.3 形状记忆效应的种类 | 第15-16页 |
1.4 选题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2.1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学特征马氏体相变 | 第17-22页 |
2.1.1 母相晶体学特征 | 第17-18页 |
2.1.2 马氏体晶体特征 | 第18-19页 |
2.1.3 马氏体变体群结构 | 第19-20页 |
2.1.4 相图 | 第20-22页 |
2.2 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热力学分析 | 第22-23页 |
2.3 形状记忆合金相变动力学描述 | 第23-25页 |
2.4 影响形状记忆效应的因素 | 第25-30页 |
2.4.1 母相有序度和晶粒度及马氏体的形变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2 合金成分对SME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3 热处理过程对SME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4 时效对SME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5 热循环对SME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3章 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 第30-3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2 合金熔炼 | 第30-31页 |
3.3 试样制备 | 第31页 |
3.4 热处理工艺 | 第31-32页 |
3.5 形状记忆效应测试 | 第32-33页 |
3.6 合金显微硬度测定 | 第33页 |
3.7 组织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3.7.1 光学显微组织观察 | 第33-34页 |
3.7.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页 |
3.7.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4页 |
3.8 实验中采用的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4.1 化学成分分析 | 第35页 |
4.2 相变温度测定 | 第35-36页 |
4.3 显微硬度 | 第36-37页 |
4.4 金相组织 | 第37-43页 |
4.4.1 铸态组织和退火态组织 | 第37-38页 |
4.4.2 直接淬火态组织 | 第38-41页 |
4.4.3 一级时效组织 | 第41-42页 |
4.4.4 二级时效组织 | 第42-43页 |
4.4.5 小结 | 第43页 |
4.5 回复率 | 第43-46页 |
4.5.1 直接淬火处理的回复率 | 第43-44页 |
4.5.2 一级时效处理的回复率 | 第44-45页 |
4.5.3 二级时效处理的回复率 | 第45-46页 |
4.6 X射线衍射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4.7 透射电镜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