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插图索引 | 第8-9页 |
附表索引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理论阐释与一般分析 | 第13-23页 |
·信用评级的理论阐释 | 第13-17页 |
·何谓信用评级 | 第13-15页 |
·信用评级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6页 |
·信用评级的对象和符号系统 | 第16-17页 |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简单比较 | 第17-19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 | 第19-23页 |
·对评级体系设计的要求 | 第19-21页 |
·对风险评级体系运作的规定 | 第21-22页 |
·内部评级的使用和验证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比较 | 第23-33页 |
·美国大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 | 第23-27页 |
·美国大银行的内部评级结构 | 第23-24页 |
·美国大银行内部评级考虑的因素 | 第24页 |
·判断内部评级体系的标准 | 第24-25页 |
·美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践—以美洲、花旗银行为例 | 第25-27页 |
·十国集团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 第27-31页 |
·十国集团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结构 | 第27-29页 |
·评估风险的方法 | 第29-30页 |
·等级评定时所考虑的因素 | 第30-31页 |
·外部评级的运用 | 第31页 |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一般特征 | 第31-33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主要障碍 | 第33-42页 |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技术难点 | 第33-35页 |
·数据储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缺少相关模型,没有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测算 | 第34-35页 |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方法限制 | 第35-38页 |
·定量指标的设置标准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 | 第35页 |
·评级方法偏于定量化,定性分析不足 | 第35-38页 |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程序障碍 | 第38-39页 |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结构矛盾 | 第39-40页 |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其他方面的障碍 | 第40-42页 |
·评级结果不准确,缺乏时效性 | 第40页 |
·评级体系用途较窄 | 第40-42页 |
第5章 我国银行业构建内部评级体系的基本对策 | 第42-53页 |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 | 第42-44页 |
·选择更为合理的评级方法 | 第44-48页 |
·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统计模型 | 第46-48页 |
·完善内部评级流程 | 第48-50页 |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流程的总体设计 | 第48-49页 |
·保证信用评级人员评级的客观性 | 第49-50页 |
·设置适合的风险级别 | 第50-51页 |
·建立一支高水平风险评级专业化团队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